人社部举行2024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就业开局良好 社保制度改革稳妥推进


4月23日上午,人社部举行2024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3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截至3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7亿人、2.4亿人、2.9亿人,基金累计结余8.6万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3.8亿人,覆盖98%人口;积极推进数字人社建设,发布第一批242个应用场景,一季度服务31.27亿人次。

就业实现良好开局,保持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就业实现良好开局,保持总体稳定。就业主要指标运行平稳,1—3月,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同比增加了6万人;市场招聘需求热度上升,春风行动期间,全国累计发布岗位4300多万个,同比增加了10%;重点群体就业有所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有所增加,3月末,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049万人,高于3000万人的目标任务。1—3月,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13万人,为近年同期较高水平。

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做好就业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下一步,人社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和全国两会部署,全力以赴稳就业、保用工、促发展,努力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一是着力支持稳岗扩岗。延续实施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加强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支持,大力推进“直补快办”,充分释放稳岗效能。二是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新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开展创业资源对接活动,筹备举办“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三是着力强化精准服务。持续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月等“10+N”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提升市场热度和匹配效率。落实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政策举措,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充分发挥6900多家零工市场供需对接作用,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就业服务。四是着力支持重点群体。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落实就业困难青年专项帮扶行动,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脱贫人口等农民工就业支持,健全劳务协作机制,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培养大批高水平数字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

为进一步加快数字人才培育,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打出数字人才培育“组合拳”,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将通过实施六个重点项目,全方位加强数字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二是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开发共享数字培训资源,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三是开展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国际培训交流。四是开展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创业载体、数字经济领域专业性国家级人才市场,培育一批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五是开展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培训,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六是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

《行动方案》紧贴数字人才成长规律,围绕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从六个方面系统集成支持数字人才发展的政策举措。一是优化培养政策,加强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材教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二是健全评价体系,持续发布数字职业,动态调整数字领域职称专业,完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规范数字技能人才评价,开展数字领域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国际互认。三是完善分配制度,完善数字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和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制定数字经济从业人员薪酬分配指引,强化薪酬信息服务。四是提高投入水平,探索通过社会力量筹资数字人才培养基金,鼓励企业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投入。五是畅通流动渠道,支持高校吸引符合条件的企业高层次数字人才按规定兼职,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兼职创新、在职和离岗创办企业。六是强化激励引导,加强对高层次数字人才的政治引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对数字人才给予支持或提供便利,营造数字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下一步,人社部将指导督促各有关方面贯彻落实好《行动方案》,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配套支持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数字人才培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今年初,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提出从2024年到2026年,联合组织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动员和依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有关行业重点培育领军人才。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新培育领军人才1.5万人次以上,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万人次左右。

下一步,人社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落实责任,推动领军人才培育工作。一是推动各地制定专项培养计划。进一步摸清领军人才的存量,抓紧建立领军人才培育信息库。畅通成才通道,将技能高超、表现突出的青年技能人才和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优异选手一并纳入领军人才培养培育的重点,支持其成长成才。二是加大培养培育力度。支持企业联合教育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培养、项目协作等方式,帮助领军人才及培育重点对象提高技术研发水平。组织技能研修、同业交流、名师带徒等活动,提高领军人才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三是加强平台建设。优先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领军人才领衔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各地打造人才港、工匠城等技能平台,组织领军人才开展技能文化传播活动。四是做好保障服务。指导各地人社部门加强技能人才服务窗口、技能大师之家等建设,为领军人才提供服务。创造条件为领军人才参与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领衔攻关一线生产难题、总结推广绝招绝技等提供帮助。五是营造良好氛围。突出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深入挖掘领军人才工作事迹、成长经历,讲好技能故事,打造技能明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启动

工伤职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是落实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切实解决工伤职工跨省异地就医“就医垫资高、报销往返跑”等痛点堵点问题的重要举措。今年1月,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通知,明确自今年4月1日起,选择部分城市,启动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支持工伤职工持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直接结算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工伤医疗、住院工伤康复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用。

4月1日,全国工伤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顺利上线,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工伤保险全国“一张网”、就医“一卡通”搭建完成。目前,全国共确定试点城市131个,开通上线工伤医疗、工伤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协议机构一共398家。试点城市有需求的工伤职工,按规定完成备案,持社保卡或电子社保卡可以到对应试点城市已开通直接结算的协议机构直接结算相关费用。

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上线协议机构数量还将不断增加。为进一步方便工伤职工跨省异地就医,国家还提供了线上备案申请和信息查询公共服务。工伤职工可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提出备案申请,查询就医明细、试点城市、协议机构、社保经办机构等信息。4月5日,北京市完成全国第一笔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

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意见》,旨在解决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不足、服务不精准、支撑力量不够的问题,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下一步,人社部将紧紧围绕基层服务对象的需求,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服务网点覆盖基层,聚焦人流密集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布局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形成覆盖城乡、便捷可及的就业服务圈。二是推动服务信息辐射基层,推广“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联网发布招聘岗位信息,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支持街道(乡镇)、社区(村)精准实施就业服务和重点帮扶。三是推动服务力量下沉基层,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下沉基层服务网点开展就业服务,多种形式开展基层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四是推动服务模式适应基层,探索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代理服务、远程服务等便民措施,支持基层就业服务网点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动开展就业服务。五是推动服务供给支撑基层,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基层就业服务供给模式;加强选树推介基层就业服务典型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基层就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采取多种手段维护好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着力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强化服务保障,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用工指导,制定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出台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重点群体专项权益保障政策,合理界定企业劳动保护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印发“三指引”“一指南”,突出可操作性。指导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书面协议,合理确定劳动报酬,科学安排工作时间,依法依规制定和修订订单分配、报酬支付等平台劳动规则,建立内部劳动纠纷化解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多渠道维权服务。同时,实施专项行动,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工作协同,组织行政指导会,引导头部平台企业走前头、做示范。

二是畅通维权渠道。加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对劳动报酬、休息时间、职业伤害等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开展一站式联合调解服务。完善在线调解平台,优化调解流程和时限,帮助双方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还可以申请对调解协议进行仲裁审查或者司法确认,经过审查或确认后,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目前,全国已有近1000家这样的调解组织。

三是实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2022年7月1日,会同有关部门在北京、上海、江苏等7个省市启动试点,涵盖7家规模较大的平台企业。一年多来,制度运行总体平稳,试点范围内的接单人员总体上应参尽参,兜住了他们职业伤害保障的底线。

下一步将指导和督促平台企业落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有关政策文件,积极推行相关指引指南,畅通维权服务渠道,不断提高企业依法合规的用工水平。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是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行动。2019年,在重庆举办了第一届。今年6月下旬,计划继续在重庆举办第二届。目前,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一是成立了大赛组委会,上个月召开了组委会全体会议。二是确定了大赛主题、时间、比赛项目、邀请国家(地区)、参赛选手、奖项设置、配套活动等。三是明确了场馆区域、比赛设备、安全保障、赛务系统、经费保障等。

本次大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赛项设置方面,提升项目产业“匹配度”。大赛设18个比赛项目,既有美容、信息网络布线等通用性强、从业人员较多的职业,也有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体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职业。二是配套活动方面,提升技能竞赛“引领力”。采用“赛会展演销”集成办赛模式,开展对话交流、技能展演、技艺体验、技术展览、产品展销等活动。三是参赛范围方面,扩容中国技能“朋友圈”。广泛邀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世界技能组织有关成员国家(地区)参赛,总量超上届规模。四是赛事保障方面,赋能办会办赛“数字化”。将首次在国际技能竞赛中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裁判和数字赛务管理系统,数字赋能大赛全过程、各环节。五是办赛成效方面,积极推进中国技能“走出去”。全面展现技能中国建设成效,带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