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新业态层出不穷,“投资于人”加码升温 政策加力 不断拓展就业新版图
192572325578464870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5-23

编者按

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劲动力和坚定信心。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就业压力持续上升的考验,各级人社部门落实好中央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不断完善稳就业政策工具箱,在激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促进劳动者提升技能和就业创业等方面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近期,记者走访全国多地,探寻高质量充分就业新气象。

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8万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平稳。

这份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就业工作承压前行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单,来之不易。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各级人社部门坚决贯彻落实,推出新一轮举措加力扩岗稳就业,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

记者深入多地采访时看到,各地积极释放政策红利,护航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新产业新需求催生新职业,打开扩大就业新天地;“技能照亮前程”行动开启,支持更多劳动者以一技之长创造美好生活;多措并举,政策赋能引领返乡入乡创业新走向……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步稳蹄疾。

从一名无人机“飞手”看职业发展新赛道

“无人机已解锁,人员撤离,可以起飞!”

山东泰安市泰山区明堂路人力资源产业园,泰安交运能飞无人机培训基地。这边,无人机“飞手”冯端轻推摇杆,那头,一架通体黑色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既定轨迹稳稳飞行。

此前,冯端是泰安交运集团下属研学基地的一名讲解员,收入不高还算稳定,但总觉得刚刚起步的人生差点意思。今年3月,泰安交运集团为转型升级打造的无人机培训基地正式运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冯端报名参加了培训。

“学完没用,费用打了水漂儿怎么办?”“没接触过无人机,学不会咋整?”起初,冯端心里也没底。人社部门有政策补贴、集团内部有费用报销,打消了他的顾虑。

通过近300小时的模拟器训练、50次实操考核,冯端逐渐得心应手,考取了超视距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并选择留在培训基地,预备成为一名无人机教练,闲时还准备参与农业植保等工作。“农忙时,月薪过万元很轻松。数十亩田,用上无人机飞防,三个‘飞手’、两台无人机,一个多小时就能收工。”他说。

眼下,只有短短两个月“飞龄”的冯端,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打算:尽快提升实操技术水平,还要学习无人机维修。“技术发展那么快,持续学习才是生存法则。”他笑道。

据了解,山东深挖新经济新业态用工需求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需求,将包含无人机驾驶员在内的9项新职业纳入其中,大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培训,2024年培训3.9万人次。

“冯端们”的转型轨迹,映射出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同时,也为劳动者开辟就业新赛道:数字技术普及、人工智能兴起,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应运而生;推动绿色发展、减少超标排放,碳排放管理员成为产业转型关键推手;老龄化程度加深、医养结合深入推进,养老服务师在银发经济中崭露头角……

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竞相涌现,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及时从国家层面对这些职业进行规范认定,相关从业者将能够按规定享受国家有关政策待遇,人社部门还将开发制定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提供指导,有助于提升从业者职业归属感,扩大劳动者就业选择。

人社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2019年以来,已面向社会发布了6批93个新职业。5月8日,人社部发布公示,拟新增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17个新职业、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42个新工种。就业新空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像冯端一样冲劲满满的人,与时代同行,在新的职业版图中绽放自我。

从一项培训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我们已经上了自动化生产线、焊接机器人,数智化这一步一定要走。”面对记者,广东南海铝业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雅贤说。广东南海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围绕铝加工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正经历传统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员工要能胜任新的岗位要求,对人才培训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人力资源发展新趋势。以人工智能训练师这项职业技能为例。“DeepSeek起来以后,人工智能得以赋能千行百业,各行各业都要学会用AI,讲课都讲不过来。”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副主任李奈青感受到了AI技能需求的激增。

市场有需求,劳动者有意愿,如何实现供需匹配?职业技能培训,能助劳动者提技增收,也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所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供面向‘最后一公里’技能的培训,学了就能上岗,比院校更加灵活。”李奈青说。

广州盈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一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在专业师资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算力支持下,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培训评价。“我们集团参股公司是链主企业,在人社局组织的一次会议上了解到盈培学校,合作开展员工培训,已经有50名员工预备考试。人社局还有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企业培养成本大大降低。”欧阳雅贤介绍,希望通过培训提升技术落地能力,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动态平衡。

技能培训,不仅为企业“解渴”,也帮助求职者适配岗位需求。“现在AI这么火,公司在转型,我也想提升一下自己的技术。”34岁的邓富盛就职于广州一家物联网公司,一度遇到技术瓶颈。他通过广州市“领跑计划”参训,几十个学时完成后,考取了人工智能训练师三级证书,从此前担任技术主管,到现在负责一个部门,实现岗位晋升。

“从去年5月至今一年来,共有7000多人次参加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培训和考试。今年呈现井喷态势,4—6月份每个月都有2000人报名考试。”广州盈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徐文俊说。

针对“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等就业结构性矛盾,人社部门加大政策供给、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广州市实施“全民技能培训行动”,打造15分钟技能培训服务圈;推广就业实训“领跑计划”,已累计培训4308人;对纳入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的职业技能等级,在高级工及以上培训工种补贴标准上浮……

人社部门出政策、出资金,培训学校开展培训评价,企业得实惠,职工提技能——多方协同发力,职业技能培训在各地火热开展,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一直保持庞大规模,每年约1000多万劳动者得到补贴支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明确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政策工具箱还在持续“上新”。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从2025年起到2027年底,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落实差异化补贴支持,推动培训和就业、增收更好挂钩。

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将为更多劳动者插上技能“翅膀”,让他们就业更有底气、饭碗端得更稳。

从一位“城归族”看就业新“愿景”

春夏交替,乌蒙山上花开正茂,走进袁小梅的养蜂场,数百个蜂箱整齐排列,蜂群振翅声与山风合鸣,仿佛在诉说着“乔迁之喜”。

“今年3月,我将300平方米的闲置民房改造成标准化厂房,创立最黔蜂食品有限公司,从家庭小作坊发展到企业了!”毕节市纳雍县“怕那小龙女”土蜂蜜品牌创始人袁小梅一拿到营业执照便发了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喜悦。

2007年,袁小梅跟随家人远赴福建打工,这是毕节190万外出务工大军常见的选择。从鞋厂小工到美容院老板,她用十余年时间学手艺、寻商机,完成了从“打工妹”到创业者的蜕变,“一年能赚几十万”。然而,2018年返乡时,父母的白发和故乡的青山令她惊醒:“为什么不能在家门口创业?”  

袁小梅的家在水东镇怕那村,喀斯特地貌环绕,百花与刺槐林构成天然蜜库。袁小梅毅然投入50万元积蓄引进350箱蜂群,却遭遇现实打击:技术欠缺致蜂群折损过半,选址失误致80亩花田无蜂问津,第一年亏损近百箱。“创业需要技术、客源、政策支持,单靠积蓄和热情远远不够。”袁小梅有些动摇。

家人也劝她:“养蜂风吹日晒,哪有开店体面?”但她心里清楚,童年的诺言与乡村的潜力才是真正的动力——儿时因体弱多病,蜂蜜是全家省给她的“奢侈品”,她曾对姐姐发誓:“等有钱了,我要让全家吃够蜂蜜!”

最终,她选择迎难而上。她啃下养蜂专业书籍、向老蜂农请教手艺,利用美容行业积累的客户资源搭建销售网络。为了进一步提升技术,她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远赴清华大学、哈工大(深圳)进修。“政策支持让我觉得有依靠。”她说。最高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每月500元的场租补贴、定制化创业培训,为她的坚持注入底气。

如今,“怕那小龙女”品牌渐成气候,年销售额超230万元,生产线从手工罐装升级为机械化。更让她自豪的是,周边40余户村民加入养蜂行列,其中三分之二是返乡人员,甚至吸引了2名大学生、1名研究生扎根山间。“虽然还是有很多人出去打工,但能回来大家都想回来。”袁小梅说。

近年来,毕节市通过优化创业服务、简化办事流程、落实扶持政策等举措,为返乡者铺路搭桥。2023年至2024年,两年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6亿元,扶持3680人创业,带动就业8309人。

这些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城归族”的选择——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今年年初,人社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指出强化返乡下乡入乡创业支持引导,培育更多乡村创业主体。像袁小梅这样的“新农人”,带着城市积累的资金经验和乡情,用现代经营思维激活传统农业,让山野间的农产品、民宿、文旅项目成为“共富密码”。

因乡愁而归,因机遇而留。当政策赋能、乡情牵引与个人奋斗交织,乡村不再只是记忆中的故土,而是充满希望的创新创业热土——这里的故事,正成为新时代就业风潮中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