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 打造中医药人才强磁场
193948592387604070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6-30

本报乌鲁木齐讯 (通讯员 彭乾坤)近年来,为推动中医药行业发展,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通过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引育模式、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医药行业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招才引智,打造中医药人才汇聚高地。统筹卫健、科技、农业农村等多部门资源力量,定期召开人才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中医药人才发展,制定出台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等系列人才政策,为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保障工作提供政策支撑。精准把握中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紧贴群众健康需求,梳理形成高层次人才清单、先进科研项目清单等五项清单,依托自治区“天池英才”计划等项目,通过柔性引进特聘专家、返聘退休卫生健康银龄人才、援疆“小组团”等形式,引进院士、专家等各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200余名,申报红山青年岐黄学者5名、中医药领军人才8名,有效提升中医药研发能级和承载力。

育才赋能,筑牢中医药人才成长根基。推动建设国际中医药—治未病医疗服务基地等多个人才培育基地,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借助疆内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推动米东区中医医院与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等8家医院、高校建立“医联体”,与芦草沟乡卫生院等7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医共体”,加入新疆推拿专科联盟。发挥上级医院技术与人才优势,构建自治区和市级三甲医院指导、“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紧密联动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通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基层医疗机构累计开展业务培训121场次,培训基层中医师7134人次,切实提升基层医疗骨干的专业能力。探索推行“师承授受”中医精英教育模式,成立王琦院士体质与治未病研究中心等师承平台,建立名医工作室21家,培育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中医药领军人才等331名。

用才增效,激发中医药人才创造潜能。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第22次年会、新疆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集聚疆内外中医药(民族医药)领域600余名专家人才,促成体质与过敏病防治协作等项目落地,开发经典名方二次价值,推进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构建“技术专家驻基地、企业人才强研发、乡土人才带农户”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建立长山子镇、三道坝镇、铁厂沟镇中医药产业种植基地示范点3家、中药材种植基地3500余亩,成立中药育苗实验基地,实现防风草、透骨草等中药材的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种植,引进新疆天山红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医药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推动中医药人才的经验智慧融入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研发—应用—服务”全流程。创新“中医药+”模式,鼓励中医药人才融合现代食疗、人工智能、农文旅等元素,研发主食、主菜、小食、汤羹四大系列特色药膳,推出的五果温阳碎肉抓饭、药膳大盘鸡等系列药膳在中药药膳大赛全国交流赛中斩获佳绩。

留才筑梦,涵养中医药人才扎根情怀。建立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机制,选派35名人才服务专员,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等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服务,针对父母养老等“关键小事”,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线,让人才“落地生根”无忧。建设国际人才公寓493套,完善租房补贴、公寓管理政策,提供商务洽谈、中医诊疗等配套服务,让人才拎包入住、安心科研。选优配强34名中青年科室骨干、学科带头人,成立中医药科研创新团队,为中医药人才提供科技创业辅导,推动人才向健康管理、跨境医疗等领域转型。紧抓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组织中医药骨干人才参加跨国、跨地区学术交流活动,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建国际科研创新项目,提升人才国际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