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组建科技人才发展中心 打破条块分割 激发创新动能
194057846083344384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7-03

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智能电梯产业服务平台,工程师们正调试着搭载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电梯控制系统;在长三角未来食品产业园,来自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共享实验室,破解益生菌产业化难题……这些产才融合的生动场景,正是南浔区科技人才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运行一年多来结出的硕果。这片曾以传统制造业见长的县域,如今正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在江南水乡激荡出澎湃的创新浪潮。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

“过去部门间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引才政策重复、创新资源分散,企业想申报项目得了解好几个部门的政策。”回忆起改革前的场景,南浔区经信局副局长吴夏平感触颇深。

2024年初,南浔区打破条块分割,将经信、科技、人社等部门的人才科创职能整合,同步引入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科技交易中心等市场化力量,组建了区科技人才发展中心,构建起“一个中心统管、多主体协同”的工作体系。

这个由近20名专业骨干组成的“创新司令部”,一成立就干了件大事:将分散在8个部门的65项涉企涉人才政策“拆墙并院”,出台了《南浔区深化实施人才强区创新强区首位战略十条意见》,配套制定科创基金管理、“浔英计划”等文件,形成“1+N”政策体系,对每年超2亿元人才工作资金进行全面统筹,对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提供最高1亿元政策支持。今年上半年,中心已通过科创基金、政策奖补等形式拨付资金1.4亿元,集中力量保障32个科技人才项目落地。

在工作流程上,中心牵头实行涉科技人才工作“一件事”改革,相关事项均可在中心“一站式”办结。“现在科创企业和人才申报补贴,只需在中心提交材料,审核周期同比压缩60%以上,大部分事项在3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流转。”中心主任许惠芳展示着后台数据:上半年中心已办结大小事项890余件,其中80%以上实现“当天受理、当天办结”。

精准配置创新要素

在新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洁净车间内,一条KrF高端光刻胶树脂中试线正在安装调试,领军人才方书农博士指着车间地图说:“从研发到中试再到量产,中心为我们规划了‘全生命周期’的空间方案,连人才公寓都安排在园区3公里范围内。”这种“产业地图+人才图谱”的精准配置,源于中心对土地空间、支持政策和创新资源的系统整合、统筹使用,全面提升了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有效加强了创新创业保障。

在土地空间方面,中心系统整合全区11个科创园区、5块“科创飞地”的190万平方米空间,绘制出重点项目、腾退地块、闲置空间的动态图谱,以最快速度帮助科创企业找到最佳“孵化地”。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中心统合行业、企业、高校资源,共建南浔创新研究院和智能电梯、新能源电机两大产业服务平台,打造泛半导体新材料、未来食品、新能源电池3个中试基地,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温床”。截至目前,已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孵化人才科创项目19个。

强化产学研协同发展

“传统电梯产业如何拥抱智能化?中心给我们开了‘处方’。”恒达富士电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万兵翻开一本厚厚的《创新提能路线图》表示,从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到远程运维平台建设,每一步都有高校专家“结对帮扶”。2024年下半年,在中心组织的“百名科创人才入企”行动中,浙江大学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科研团队入驻,帮助企业攻克了电梯群控系统的能耗优化难题。

中心聚焦县域创新资源相对短缺、传统产业转型动能不强的问题,以引入高校智力资源为核心,与长三角地区高校深度合作建设了南浔创新研究院,采取“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方式,一方面承接企业委托项目,另一方面向合作高校“派单”,有效将高校智力资源引入传统企业。今年上半年,研究院成功在高效永磁电机技术上取得突破,让3家传统电机企业产值合计增长近5000万元。

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今年4月,中心还牵头推动本地企业与高校深化合作,推动“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聘52人、攻关科技项目65个。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心与本地高校水利水电学院探索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培养模式,学生从大三就进入企业参与项目。

截至目前,南浔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84家,省级研发机构达129家,人才资源总量近20万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正在这片县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今年一季度,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达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