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通过强化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优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举办技能赛事锻造技能先锋、选树技能大师健全奖励体系等举措,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大连市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9人、全国技术能手49人、辽宁工匠40人等众多优秀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总量达10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1.1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3%。
搭建培养矩阵
在辽宁省第四届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上,大连市技工院校7名教师一举斩获7个小组的第一名,大连市技师学院教师马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机械类组别比赛中夺冠的她,对技工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技能人才在城市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我们必须掌握真本领,努力培养技能人才。”
大连市把技工教育作为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出台《加强新时代大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技能人才发展目标。全市23所技工院校蓬勃发展,现有在校生1.9万人。自2020年起,已为全市培养输送3.1万名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技工院校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开设了涵盖机械、信息、服务等九大类70个专业,多个院校和专业入选国家、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2022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公布,大连銮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许斌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列其中,这是辽宁省第一家国家级模具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是大连市第一家被认定的、设立在民营企业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多年来,许斌带领工作室团队取得了辽宁省专精特新产品、大连市职工创新项目30余项,为企业培养了50多名人才。
“千工易寻,一匠难求”。大连市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依托企业、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等平台,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培训基地15家,最高给予700万元建设补助;创建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站)62个,最高补助30万元。“院校+企业+基地”的技能人才供给矩阵,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多元评价激发创新动能
“2020年,公司拥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员工占操作岗位总人数的比例仅为1.7%,但目前已有475名员工经企业自主认定获得证书,占比提升至 42.6%。”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卫东说道。企业自主认定技能等级,极大地激发了公司千余名操作工提升技能的热情。2024年底,公司又获得了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认定资质,于今年6月份开展首批认定。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人才成长的指挥棒。近年来,大连市积极优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形成了“企业自主评价、院校自主认定、社会第三方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截至目前,已备案65家自主评价用人单位、61个社会培训评价组织,8万余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全力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地,指导企业自主评聘40名特级技师、10名首席技师。为符合条件的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提供一次性工作资助5万元、8万元,并优先支持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站)。实施高技能人才评选激励项目,累计选树82名“大连工匠”,给予每人12万元一次性税后奖励。技能大师工作室(站)领办人还能按照高级技师每人2000元、技师每人1000元、高级工每人500元的标准享受带徒补贴。
此外,凡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金牌者,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其指导教师(教练)直接认定正高级职称,其中金牌获得者聘任专业技术七级岗位、指导教师(教练)聘任专业技术四级岗位,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为技能人才打通职业晋升通道,有效激发了技能人才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竞赛绽放技能光芒
技能竞赛是技能人才绽放光芒的璀璨舞台。通用技术集团大连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工程师肖阳,曾代表辽宁省参加第一届国赛数控车竞赛项目。他感慨地说:“多次参赛让我大开眼界,与国内行业高手过招,学到了很多新技能。”在不断竞赛历练中,肖阳积极总结经验,结合生产实践创新,创造了10余项绝招绝技,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近百项加工技术难题,为企业每年节约成本400余万元,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大连市着力打造“大连竞赛”金字招牌,构建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地方行业技能大赛和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已成功举办了14届市赛,带动10万余人参赛。“竞赛直通晋升”机制,让上万名劳动者通过赛事晋升职业技能等级,数百名优秀获奖选手获得“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点燃了广大技能人才技能报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