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产业熔炉淬匠心 ——解读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技能人才成长密码
194467730737754112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7-14

82dca94c-e780-4c17-a849-8f2a6be94d5c.png

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张亮在调试设备(资料图片)。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让企业成为创新引擎、工匠化身“行业灯塔”、高校毕业生完成跨越蝶变,编织出技能型社会的立体网络,构建技能育才、技能成才的生态。 

从“制造车间”到“人才工厂”

走进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张亮正在进行新能源产线设备改造。通过攻克一系列高精尖装备“卡脖子”问题,他带领团队实施重大创新项目200多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

技术突破的基础是人才培养,8年来,张亮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培育中高级技能人才超120人,其中2人获评“浙江青年工匠”,11人斩获区级、集团级工匠称号——这组数据,正是北仑区制造企业深耕“工匠孵化”的生动缩影。

在这里,企业不仅是技能人才的需求方,更是培育主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主认定职业技能等级的资格,技术工人在厂里就能培训、考试、拿证,获得感满满;企业也可以是技能工人的“学校”,比如海天集团将技能人才培育作为业务创新“增长极”,专门腾出1.2万平方米生产制造车间,通过建设“蓝金领”生产型实训学习工厂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学员高薪就业,企业年营收超亿元。

不久前,北仑区出台加快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若干举措,从企业自主培育、高技能人才引进、产教融合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等方面,按照实际成效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激励,进一步激发企业作为用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将企业从用人者转变为育人者,通过政策杠杆激发内生动力,让工厂成为技能培训基地,也让车间成为技能创新的策源地。

从车间一线到“行业灯塔”

在海伯公司研发中心,副总张华军指着展柜里的“R系列舷外挂机”原型,说起这个获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认证的拳头产品,眼神里满是匠人特有的执着。从一线工人到拥有7项国家发明专利的行业领军者,他的进阶之路得益于“全周期工匠培育体系”。

北仑区着力培育产业工人向工匠转型,通过“港城技能之星”竞赛与“一人一技”等公益培训双轨推进,构建起“以赛促学+公益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

始于2018年的北仑区“新工人夜校”累计培训超万人次,化身为产业工人的技能充电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夜间延时服务,开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紧贴企业技改需求的新质课堂,同步举办技能比武、工匠评选活动,今年计划培训2000人次。区人社局同步构建“30分钟培训圈”,开设定制化课程——从提升生活品质的烘焙课,到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无人机、工业机器人实训,上万打工人实现家门口“技能升级”。

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也在持续发力,近年来,北仑区创新“北仑工匠”遴选机制,对获评“北仑工匠”者给予5000元现金奖励并优先安排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针对高技能人才设立梯度补贴机制:高级技师每人补助2万元,技师1万元;省级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分别额外奖励3万元、5万元。

“我们的价值体现在薪酬单上,更彰显于职业尊严中。当一线工人有机会站上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技能成才自然会成为社会共识。”张华军说。

从“课堂理论”到“现场实战”

今年春天,赵天翊的人生轨迹被“卓越工程师计划”改写。他在求职季屡屡碰壁,参加免费技能体验活动后,在众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上找到了“第二课堂”——通过模拟实际产线的实操项目,一个月内掌握了智能制造系统调试的核心技能,并顺利通过考核,成功入职大型制造企业(宝钢),实现从“课堂学生”到“现场工程师”的跨越。

北仑区推行“产业人才学院”模式,将院校的课程体系与区内重点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金融链、创新链的高效整合。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给每个工种精准勾画技能矩阵、绘制实训地图,围绕企业生产设立课程,确保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始终与企业需求同步。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人才引进+精准实训+高质量就业’路径,解决了高校毕业生从毕业到就业最后一公里。”

赵天翊们的故事背后,是一套瞄准“理论实践断层”的解题方案:把课堂搬到车间,让试卷变成工件,使高校的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的齿轮咬合得严丝密缝。场景化真岗实练和订单式培训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接下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提升专业技能,在北仑区扎下根,奉献青春、开启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