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博士后31名,对接项目62个,促成技术合作23项,带动项目投资超29亿元,相关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今年以来,辽宁省铁岭市以博士后服务团为重要智力引擎,聚焦产业难点、民生需求,通过精准对接、靶向攻坚、暖心保障,推动高层次人才智力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切实将人才政策扶持转化为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强劲动能。
精准对接 建立才尽其用好体系
“银州区28家规上企业需匹配材料、机械、农业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铁岭县设施农业急需专业团队技术支撑”……在铁岭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专班的台账上,全市企业技术需求与人才供给清单一目了然。
为破解引才供给与发展需求脱节的传统难题,铁岭市以组织系统为纽带,构建“企业问题—政府接题—人才解题”的精准对接体系。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联合科技、工信等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深入全市7个县(市、区)逐户走访421家规上企业,按照企业需求,精准绘制覆盖工业、农业、文旅等6大领域的人才需求图。同步出台《铁岭市博士后来铁锻炼并提供科技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五个一”工作任务要求,即博士后牵头一个研究课题、提交一篇调研报告、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创新一项技术或管理、提出一条高质量意见建议,以及“四个一”管理服务要求,即对博士后开展一次走访看望、一次谈心谈话、一次实地调研、一次集体座谈会,深入了解博士后技术资源、专业特长等,合理促进企业与博士后人才对接匹配,并实时跟进服务团思想动态、工作实绩。
“以前找技术专家难,现在有人才专员上门对接、跟踪问效,我们的轴承加工精度难题很快就有了解决方案。”辽宁北祥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道。截至目前,服务团已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47项,达成技术合作7项。
靶向攻坚 推动成果转化显效能
走进昌图县马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施工机械正有序作业。这个曾连续3年申报未获批、总投资9130万元的项目,在博士后团队重新包装优化后成功立项,获批生态环境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7900万元,成为铁岭博士后服务团推动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
围绕创新发展大局,聚焦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三大战场,铁岭持续开展博士后服务团“靶向攻坚”计划,取得累累硕果。以农业发展为着力点,依托博士后服务团引进国家乡村振兴局典型案例核心技术,建成“设施园艺专家工作站”,消纳畜禽粪污4500吨,推广高品质有机肥示范田2000亩,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技术进步为创新点,为辽宁天宇胶业与中化集团沈阳化工研究院合作研发新款胶黏剂提供技术支持,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投产后可新增产值1.2亿元。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助力昌图县签下能源基地、中华籽粒苋产业化示范等项目意向协议,拟引进总投资超30亿元,破解了长期制约区域发展的项目瓶颈。“博士后带来的智能焊接技术,让我们的产品合格率从92%提升到98.7%。”辽宁融财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国华说。
优化服务 营造暖心留人大环境
“不仅每月有生活补贴、交通补贴、人身保险,组织还提供免费的人才公寓并‘一事一议’资助科研经费,让我能安心在铁岭搞研究。”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博士后刘泽坤,对铁岭的人才服务赞不绝口。
铁岭坚持政策、环境、待遇同向发力,擦亮“揽才入铁,岭创未来”金字招牌,以发展思维不断培育和涵养人才生态圈。签订《博士后(博士)研究人员来铁锻炼并提供科技服务协议书》,深化“一事一议”服务机制,以白纸黑字打消博士后服务团的后顾之忧。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每年度分别开展一次走访座谈,组织、人社部门“一把手”月度开展谈心谈话,解决服务团工作、生活难题。线上依托智慧服务系统,线下依托人才服务专员,形成便捷高效的博士后服务团服务保障体系,针对其在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方面需求一对一解决问题。目前已累计协调解决服务团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68件。
“我们不仅要让博士后‘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市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表示,通过全方位发力,铁岭已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