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河池讯 (通讯员 钟汉江 陆晓云)“各位专家,我家桑叶卷叶萎缩,该用什么药?”近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桑蚕大户韦启初在桑蚕技术服务群里发出求助。群内的国家桑蚕产业技术专家钱荷英教授半小时内回应,3小时后便带着工具出现在桑园地头。这场从线上响应到线下奔赴的快速联动,是宜州区桑蚕产业能够连续20年领跑全国县域的“人才密码”。
近年来,宜州区委组织部牵头,整合区桑蚕循环经济发展中心、河池学院等力量,组建桑蚕人才服务团,分片联系16个乡镇,构建“线上接单+地头解难+培训育才”服务闭环,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线上接单,技术服务“零时差”。区委组织部建立16个桑蚕技术服务群,实行“1小时响应、72小时办结”机制。蚕农随手拍视频即可“点单”求助,简单问题群内即时解答,复杂需求精准派单。今年以来,线上平台接收咨询500余次,紧急需求响应率100%。
地头解难,精准帮扶“到根部”。为确保技术服务不悬空、见实效,区委组织部联合桑蚕循环经济发展中心、区农业农村局成立服务专班,建立“接单—服务—回访—销号”闭环机制。专家上门服务详细记录,专班一周内回访,问题未解决不“销号”。今年以来,服务团开展实地指导224次,破解技术难题116个。
培训育才,“乡土专家”挑大梁。制定桑蚕乡土人才培育办法,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并选拔评定“乡土专家”给予重点支持。目前,全区已开展专题培训45期,覆盖2580人次。德胜镇上坪村的“三星乡土专家”韦建峰,不仅带领周边50多户蚕农发展桑枝食用菌种植实现增收致富,还通过直播将优质桑叶销往全国,开辟增收新渠道。
宜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人才服务团与22家茧丝绸规上企业、21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对接,让人才服务的活水畅流产业链上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