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畔汇英才,太行山下兴产业。近年来,河南省林州市以红旗渠精神为主线,以产才融合集聚工程为抓手,打好“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组合拳,在工业升级、建筑创新、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奏响了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的时代强音。
工业筑基,校地联动激活创新发展引擎
“我们不仅要筑巢引凤,更要让凤凰在这里育雏,形成创新人才‘孵化—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林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树伟表示。林州市以“工业强市”为战略导向,以校地联动为动力,通过构建“创新平台+项目赋能+成果转化”支撑体系,推动人才、技术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形成了产才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创新协同筑平台。以国家863科技产业园、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大载体为依托,创新构建“企业点单、政府派单、人才接单”服务机制。通过设立凤宝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北大学人才实践基地等高端平台,有效打通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通道,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项目攻坚筑基石。加速推进光远新材料5G电子材料产业园等“四梁八柱”项目,积极推动68个省、市重点项目,构建“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发展载体,有力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3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此茁壮成长。
校地合作促转化。推动企业与65所高校联合,高效匹配专家资源与企业需求,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协同破解企业技术难题127项,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光远新材的电子级玻璃纤维、凤宝管业与致远电子的省级重点研发专项以及中农颖泰的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均成为校地协同创新的典型代表。
建筑转型,从“劳务输出”到“智力集聚”的新跨越
林州市曾以“十万大军出太行”闻名全国,如今,这座有着深厚营建传统的城市,正全力推动建筑产业从传统劳务输出向技术密集型升级,实现从“人力红利”到“智慧红利”的跨越。
技术突破促转型。以河南省首个县级建筑产业研究院为核心平台,汇聚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的产业矩阵。聚焦绿色施工、装配式建筑等前沿领域,推动铝镁锰合金屋面板施工技术、无配重吊篮施工工艺等创新成果相继落地,完成3项重大课题研究,推广应用5项创新性技术工艺,让传统的“建筑之乡”焕发出崭新的科技光芒。
技能提升树品牌。通过实施建筑业“百千万”人才培训工程,累计培养建筑业人才2.1万人次、特殊工种近3万人次,6255人获得中高级职称认证,被住建部列为全国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典范经验,推动“林州建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蜕变,获评河南省首批区域人力资源品牌。
产业发展优布局。通过回迁210家外地二级以上总承包企业,形成由2300家企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产教融合双聘计划等创新举措,让每一个建筑项目都成为人才成长的“练兵场”。“带着瓦刀闯天下”已成为历史,“捧着图纸建高楼”成为新常态,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升级推动产业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旅赋能,打造人才“新磁极”
林州市以红旗渠精神为内核,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人才强磁场,构建起“文化引领+多元融合+创新宣传”三位一体的人才集聚新格局。
文化IP塑品牌,沉浸体验聚人才。投资5亿元精心打造《太行·红日》实景演出,以此为核心纽带,深度联动“夜经济集聚区”与“乡野好时光”文旅线路,成功构建起沉浸式文化体验新场景,该场景已逐步成长为吸引高校学子的特色文化IP。同时,持续开展84场“红旗渠精神进校园”活动与45场政策宣讲活动,让“洹泉涌流·智汇红旗渠”品牌深入人心,夯实林州文旅发展品牌根基。
多元业态促融合,产才互促增活力。成立红旗渠文创公司,通过文创大赛孵化出5大类18款特色产品。创新推出“人才+旅游+农耕+研学+民宿+康养”复合发展模式,开发产才融合文旅线路,将红色教育、生态旅游与农耕体验有机结合,形成多业态互促共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