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郴州市大力集聚产业人才,深化产才融合,积极探索“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互动新路径,为全市“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能,形成了产业与人才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筑巢引凤,搭建产研平台聚才
郴州市将平台建设作为集聚人才的核心抓手,大力推进“湘南科技谷”建设,充分发挥平台集聚和牵引作用,不断提升人才承载能级。
创设实验基地。投资3亿元组建郴江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等前沿领域,重点打造了稀贵金属、固态电池等7个中试基地。目前,已聘请5名院士、20余名顶尖专家领衔,集聚近200名高层次科研人员入驻攻关,累计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5项,转化科研成果28项,带动社会新增投资5.8亿元。
深化校地合作。与中南大学等7所省内重点高校签署战略协议,柔性引进92名高层次人才,共同推进54项标志性产学研项目,已发布3项全国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
拓展研发“飞地”。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飞地”,晶讯光电等35家企业(科研院所)在北京、深圳、长沙等地布局40个研发机构,汇聚400多名中高端研发人才,取得115项研发成果,有效拓展了引才用才的边界。
做优人才集团。在全省率先组建人才集团,探索“人才+服务+资本+产业”市场化引才模式,为全市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1万余名、招聘企业员工4万余名,开发“郴新直聘”信息化平台,组织线上招聘活动1300余场,累计实现营收6.9亿元。
搭台压担,推动人才创新创业
让人才尽展其能是郴州市人才工作的鲜明导向,通过深化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推动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激发创业活力。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15条”“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15条”等政策,每年安排1000万元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重奖“十大返乡创业人才”,并遴选345名创业精英纳入创业导师后备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亿元,带动大学生创办经营主体2727个,激发创业活力。
实施揭榜挂帅。采取“企业出题、政府张榜、能者解题”方式,先后发布科技攻关榜单4期28项、总金额2亿元,支持199名科技人才参与新型材料应用、智能装备制造、稀贵金属提炼等关键技术攻关,其中湖南格瑞普新能源与中南大学团队合作突破锂离子电磁关键技术;黄沙坪多金属选矿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推行“双岗互聘”。27名来自高校的博士已派驻郴州粮机等24家重点企业,推动科研成果在一线转化,实现了“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的柔性流动,打破体制壁垒。
引导郴才回郴。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依托异地商协会设立返乡创业联络站23个,对接吸引38名在外郴籍人才回郴投资兴业,累计签约项目52个、金额701亿元。选树“郴州工匠”19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2名、“群众敢首创”先进典型73名,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精准施训,培养产业人才
为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郴州市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深入实施技能人才训强和乡土人才培优两项计划。
提升技能人才强产业能力。组建郴州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广校企合作“订单班”60个,累计培养输送5000余名毕业生。深入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整合15家单位资源,每年开展玉石雕刻、银制品制作等特色技能培训100多期,培训5000余人次,构建了从培训到就业、晋级的全链条服务。
提升乡土人才兴产业能力。郴州持续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每个县(市、区)聚焦特色产业培育“头雁”10名以上,市县两级已培训各类实用人才11.35万人次,并评定出549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在产业人才的支撑下,郴州市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文化旅游、数字等产业已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锂电池产业构建起“锂矿—材料—电池—终端—回收”的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