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重庆高质量充分就业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19次提及“就业”,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就业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分析了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特别是围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专段部署了就业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就业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这些部署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就业工作理论。踏上新征程,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对就业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上来,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不断增强做好就业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奋力谱写重庆高质量充分就业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凸显了就业工作“双优先”的战略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继续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还首次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写进党代会报告,这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就业工作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不仅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还调动全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现了“疫情防住、就业稳住”的双赢局面。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必须进一步强化就业“双优先”理念,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实施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基准的宏观调控,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为就业工作赢得更多回旋余地和拓展空间,推动实现就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凸显了就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党的二十大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从“民生之本”到“最大的民生”再到“最基本的民生”,体现了党中央对就业工作民生属性的再深化、再强调,愈发凸显出就业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的基础性、兜底性作用。以重庆为例,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长期保持在53%以上,就业是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主要动力。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在就业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凸显了就业工作“高质量”的努力方向。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把脉定向。从十九大提出的“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到二十大提出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彰显了党中央一体推进就业工作“量”“质”双提升的鲜明导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使之贯穿就业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不仅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稳定和扩大就业,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实施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就业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重庆区位、生态、产业和体制“四大优势”,实施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促进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未来五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人社力量。

聚焦就业优先,优化体制机制。发挥好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不断强化党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注重通过经济增长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健全就业工作责任制,压实各级政府促进就业主体责任。探索建立就业评估机制,在制定产业、投资等重大政策时,综合评价对就业岗位、失业风险的影响,形成“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稳增长”的良性互动。

聚焦稳岗拓岗,扩大就业规模。在援企纾困稳岗上下功夫,综合运用税费减免、社保缓缴、稳岗返还、吸纳就业奖补等助企纾困政策,稳住市场主体,稳定就业岗位。在创业创新上下功夫,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发挥好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作用,定期举办创业创新活动,营造良好创业生态,创造就业岗位。在拓展县域就业容量上下功夫,对接县域产业发展、以工代赈、乡村振兴等项目,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在促进灵活就业、支持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上下功夫,拓展就业岗位,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聚焦重点群体,守住基本大盘。实施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启航计划,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扶持毕业生创业创新,落实实名帮扶举措,帮助困难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就业创业。开展劳务协作,发展劳务组织和经纪人,培育劳务品牌,拓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渠道,稳定就业规模。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实施困难人员“一对一”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让重点群体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聚焦技能培训,破解结构矛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需要以及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落实专项培训计划,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按需开展特色职业(工种)培训和新职业培训。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等领域集中,动态调整培训项目目录。加强紧缺职业工种培训,优化培训资金管理,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让更多劳动者在“好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就好业”。

聚焦就业服务,兜牢民生底线。健全“户籍、常住、参保、就业”四地就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公共+市场”服务模式,构建“15+5”人社便民服务圈。深化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统一核心业务流程和规范,健全就业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用好“一库四联盟”,用活“智能就业”平台,加快服务智慧化升级,用大数据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一次办好”到“一次不跑”。

聚焦权益维护,促进公平就业。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维护公平的就业制度。完善共享用工、远程劳动等灵活用工形式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政策措施。制定重点行业劳动标准,鼓励订立行业集体合同或协议。强化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管执法,保障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等各类劳动者就业权益,切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守护劳动者“稳稳的幸福”。(重庆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