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六项”服务机制 守牢就业民生底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等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西藏各级人社部门深入理解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赋予人社事业的新任务新目标,紧扣稳就业、强服务的新部署新要求,主动转变思路,以更加强烈的历史担当,健全“六项”服务机制,加快构建福泽雪域高原各族群众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西藏人社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新的赶考路上推动西藏就业工作再开新局、再谱新篇。

健全政策落地机制。紧紧围绕西藏疫情防控需要和就业工作实际,不断健全完善以稳就业保就业为重点的政策扶持体系,着力细化实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措施,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狠抓政策落地,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和农牧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补贴申领网上平台,大力实施稳岗留工、社保缓缴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免申即享”“线上直发”服务模式,大力推进“政策找兑现对象”和“政策兑现全流程网办”专项行动,全面打通政策落地的难点堵点,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健全平台搭建机制。紧紧围绕构建西藏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协同联动机制,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因地制宜壮大做优民族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就结合,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财税金融等宏观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搭建农牧民转移就业平台,力争“十四五”期间依托民族特色产业,建立高原生物、旅游文化、边境贸易等特色产业就业基地达到1000个,农牧民依托产业实现稳定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推动农牧民群众转化为“产业工人”“农业工人”。积极搭建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基层就业、区外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多位一体”就业平台,持续开发一批乡村振兴专干、科技专干、村医、乡村幼教等基层公共服务岗位,使高校毕业生建功基层、服务基层蔚然成风,成为主流导向。

健全跨域协作机制。紧紧围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继续加强与援藏省市的就业协作,在援藏省市设立就业服务站点,推广“组团式”区外就业模式,在区外开发农牧民转移就业“夫妻岗”“家庭岗”“村居岗”,力争每年6000名以上农牧民到区外就业;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各区外省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职岗位和企业岗位,面向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开展专项招录,形成稳定的岗位供给机制,力争每年提供岗位2.1万个,促进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健全精准培训机制。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质量提升行动,健全以培训后就业率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和群众培训意愿,发挥西藏技师学院和地市技工院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技工院校中高级培训、企业自主式订单式培训、劳动者市场化自主化培训等多载体多形式的培训模式,打造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提供岗位“订单”、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菜单”、培训后“定向”就业的高效培训模式,并依托川藏铁路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开展“以工代训”,力争全区“订单定向式”“以工代训”技能培训占培训总人数的40%以上,培训质量和培训精准度不断提升。

健全观念引导机制。紧紧围绕观念转变,强化典型带动和就业指导。针对农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不愿走出去就业的实际,坚持将就业观念引导纳入技能培训内容,大力培养农牧区致富带头人,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逐年递增,促进农牧民从牧场走向市场、从土地走向工地;针对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观念不强的问题,持续深入开展“五进一送”活动,即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送就业政策和服务,深度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

健全公共服务机制。紧紧围绕公共服务提质扩容,加快实施那曲市、阿里地区和吉隆县、波密县等部分重点县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地市、县区智慧化劳务超市和人才超市,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农牧区和乡镇延伸,进一步提高西藏人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覆盖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公共招聘网厅系统,建立就业信息线上联动体系,促进就业信息和数据互通共享。健全完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平台,加快农牧民就业信息系统与全国信息系统对接、数据归集,打造集失业登记、政策咨询、求职意愿、培训需求、招聘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数据库,形成全国联通、全区统一公共就业信息化网络,提高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人员素质,明确工作职责,充实人员力量,规范机构名称,统一服务标准,持续完善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西藏自治区人社厅党组书记 李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