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新信息化监管手段 推动事业单位工资总额规范管理


本报青岛讯 (通讯员 耿秀秀)近年来,青岛市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针对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核定额度与实际发放“两张皮”等监管盲区,加强工作统筹,创新数字监管,建立起“部门横向连接、数据纵向贯通”的全市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管理信息平台,推动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模式由“事前管控”到“事前放权、事中调控、事后监管”的转变;监管方式由“人工核查”到“线上监管、全程追踪、自动预警”的转变,工资管理更加精准,绩效发放更加规范。

建立数据联动机制。将各单位月度工资备案数据与年度工资总额核定总量进行动态联动,借助业务审批系统,实现数据线上运行、自动比对,彻底解决了过去事业单位经办人员跑银行、查数据、人工比对、人工统计等问题,在实现大数据自动监管的同时,极大方便了业务经办,让基层人员少跑腿、一线人员少跑路。

建立三级预警机制。各事业单位每月需通过信息平台办理工资备案业务,一旦备案额度达到核定总额的80%、90%、100%时,系统自动发出“蓝、黄、红”预警,提示事业单位采取相应措施,调控发放节奏,避免发放额度大起大落。

建立业务熔断机制。事业单位备案工资累计额度超过核定总额的100%时,工资备案业务自动熔断,事业单位将无法在信息系统提交工资申报,进而无法继续发放工资,从技术上阻断了随意发放的可能性,彻底解决非统发单位核定和发放“两张皮”的问题。

建立数据归集机制。通过指标标准化设计和上下数据库联动,打通市区两级数据归集渠道,各区(市)事业单位工资数据自动生成、自动上传,定期归集至市级平台,为及时掌握市直部门及各区(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情况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也为后期数据运用储备了基础。

建立统计分析机制。通过系统功能设计,建立起准确完整、实时更新、动态联动的事业单位工资信息数据库,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完善平台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功能,为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实现“靠数据管理、凭数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