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解锁全球标准:中国方案如何成为世界规则?
1957243884492840961 来源:中国标准化 发布日期:2025-08-18

你知道吗?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充电接口、家里的电器安全规格,甚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标准,背后都藏着一套 “全球通用规则”—— 国际标准。从我国近期牵头发布的3项电力储能国际标准,到全球首个光伏直流领域国际标准的诞生,这些 “中国方案” 如何成为 “世界规则”?今天就带你解锁国际标准制定的全流程密码。

1、预阶段—种子的萌芽

就像培育新作物需要先选种,国际标准的诞生始于 “预备工作项目(PWI)”。某个技术领域需要统一规范时,专家们会提出初步设想,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如 ISO、IEC)的技术委员会。成员国投票简单多数通过后,这个 “种子” 就被列入预备计划,但若2年内没进展,可能会被 “淘汰”。

我国在电力储能领域的布局早有准备,不少技术在预阶段就通过持续研发积累,为后续立项打下基础。

2、提案阶段—正式的号角

当技术成熟到可以形成标准框架时,就进入提案阶段。需要详细说明 “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标准”,并提交草案初稿。这一步门槛不低:不仅要多数成员国赞成,还得有至少5个国家愿意派专家深度参与。
2025年我国提出的《电力储能用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能成功立项,正是因为方案得到了多国认可,满足了 “全球参与” 的核心要求。

3、准备阶段—草案的打磨

立项后,各国专家组成工作组,像打磨璞玉一样雕琢 “工作草案(WD)”。他们反复推敲细节,小到一个术语的定义,大到测试方法的设计,都要达成共识。我国牵头制定光伏直流领域国际标准时,工作组曾针对 “分布式接入安全阈值” 展开数十次讨论,最终形成的草案既符合中国实践,又适配全球不同电网结构。

4、委员会阶段—意见的碰撞

草案进入 “委员会阶段” 后,会分发到所有成员国征求意见。3个月内,各国可能提出成百上千条修改建议,工作组要逐一回应。高压直流开关设备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某国提出 “极端低温环境下的绝缘要求”,我国专家立即联合国内实验室开展零下40℃模拟测试,用数据说服各国接受修改方案。

5、询问阶段—全球的表决

当草案成熟为 “国际标准草案(DIS)”,就进入 “全球公投” 环节。5个月内,成员国投票需满足 “2/3 赞成,反对票不超过 1/4” 才算通过。若未达标,就得重新修改再投票。我国牵头的电力储能系统运行性能测试标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 87% 的赞成票,远超通过线,足见方案的普适性。

6、批准阶段—最后的关卡

通过 “询问阶段” 的草案成为 “最终国际标准草案(FDIS)”,进入为期2个月的最终审批。同样需要 2/3 以上赞成票,任何一个关键细节的争议都可能让进程暂停。南方电网牵头的新能源电力设施火灾防控 IEC 白皮书,在批准阶段以全票赞成通过,创造了该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 “中国速度”。

7、出版阶段—标准的诞生
一旦获批,国际标准会在 2 个月内正式出版,成为全球企业、机构共同遵循的 “技术宪法”。从手机充电到电网建设,从医疗设备到航空安全,这些标准像无形的纽带,让全球产业链高效协同。

我国近年来在电力领域密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意味着中国方案正在塑造全球产业的未来。下次看到 “符合国际标准” 的标识时,你或许会更清楚:这简单几个字背后,是无数次跨国协作与技术博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