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杭州西进 人才先行
156414572707294412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2-08-29

8月10日,建德发布“青雁归巢”全周期人才引育体系;7月23日,淳安举办首期“千名博士进千岛”活动;7月13日,桐庐出台“桐出彩”人才服务机制……最近一个月,杭州西部区县(市)在人才工作上动作不断,让人深切感受到杭州西部对人才之“渴”。

伴随杭州进一步明确西部山区战略定位,围绕人才西进打造新增长极,其势已成。

解人才之“渴”

杭州人才西进之势渐盛

人才西进,杭州起步较早。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关心指导下,浙江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此后,杭州组织一批批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在淳安县下姜村,科技特派员俞旭平帮忙种起栀子树、杭白菊等中药材,使这个产业在村里落地开花,带领村民走上科技致富道路。

2012年,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五年内要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交通旅游要西进,文创要西进,现代服务业也要西进。“促进西部发展,就要推动市区优质资源向其辐射延伸,人才是其中最宝贵的资源。”杭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此后,为了搭建东西部人才交流纽带,杭州常态化推出“双百工程”:一方面,从西部区县(市)的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选派百名专业技术人才,到省市重点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学习;另一方面,下派100名市区专业技术人才到西部挂职,带着课题为当地作贡献。

从2019年开始,杭州进一步加强东西部人才统筹。当年出台的“人才生态37条”,首次提出实施人才西进工程,包括设立西部区县(市)人才项目、加大西部人才支持力度等举措,鼓励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向西部流动。

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杭州推动“人才西进”工程走深走实。数据显示,杭州西部5个区县(市)经分类认定的人才由2015年的223名增加到6450名,增长28倍。

创新引才路径

以更大格局招引人才

虽已历经20年探索,杭州西部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都实现稳步提升,但仍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引才难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

如何让人才“梧桐树”枝繁叶茂?近年来,杭州以科技特派员为基础,不断创新人才引育方式——

高校教师进山,将论文写在田野阡陌间。在临安,浙江农林大学的百名大学教师,常态化走进农村和企业做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比如,青年教师王吉锐结对松溪园家庭农场,提供病虫害防治、果树栽培、团队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一年半下来,农场桃园亩产量增加10%。博士入村,帮助探索更多发展路径。去年,杭州启动“百名博士进乡村”,41家国内外高校院所的近200名博士,定期走进西部区县市送服务。在淳安县瑶山乡,在浙大博士姚凯勇帮助下,6万余亩山核桃林转型为林下低密度养鸡示范基地,带动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还有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师等人才,参与乡村经营管理,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汗水。在临安,不久前,11个村面向全球发出乡村运营师“招贤令”。在余杭,村里来了年轻人,7名乡村“CEO”盘活乡村资源,帮助做强村级集体经济。

除了外引,还有内培。杭州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农业带头人等培养计划,建立市县乡三级培训体系,培训各类乡村人才近万人次,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和“田秀才”,被纳入人才分类认定体系,激发了乡村人才“一池活水”。

浙江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多元化需求,做强五路人才增量,也为杭州人才西进描绘出路线图。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推进会上,以农创客、规划师、农技师、工程师、艺术家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全省各类乡村人才总量达250万人以上。

杭州正以“精准滴灌”举措,让各类人才走进西部广阔天地。

培育留才土壤

让人才在山区有盼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起点而非终点,如何把人才留下来,长久地为西部山区发展做贡献,才是关键。

一直以来,和东部相比,杭州西部山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仍有差距,城乡差异带来的落差感,制约着乡村的留才用才。如何培育适宜人才扎根的环境和土壤,形成人才的“有效黏性”?

瞄准主导产业搭建平台,给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除了农创客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规定动作”,西部各区县(市)也积极探索:淳安打造两山高层次人才集聚区,集聚109名顶尖人才加盟,围绕水饮料、农林等攻关;在桐庐,“富春院士村”开村两年来,吸引百余名人才入驻,聚焦高性能材料研发。

切中人才创新创业痛点,加大金融供给力度。去年,杭州推出“春雨计划”,成立乡村振兴人才银行,目标是5年授信500亿,已授信140.82亿元;今年,杭州又推出“春暖计划”,涵盖168个农产品品种、七大保险责任。

打造人才西进品牌,让人才有更多归属感。杭州已连续三年举办人才“山乡荟”活动,表彰十佳科技特派员、十佳农创客,主办农创客大赛、大学生“农创日”等活动,推动项目与资本精准对接的同时,吸引更多人才走进西部山区。

在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打通人才发展通道。浙江正探索乡村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比如在开化,打破原有人才认定“一刀切”的分类壁垒,将省级科技特派员纳入人才管理,每年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用于省派人才年度考评、项目资金配套等。

“围绕授权松绑,我们已在探索构建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和行业评判、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相结合的‘三定三评’人才认定模式,让他们在乡村发展有更大空间。”杭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日趋完善,越来越多人才的“诗和远方”,正融入杭州西进的青山绿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