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益阳市聚焦优势产业,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人才集聚为突破口,放大比较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迭代人才政策
益阳市找准自身优势和细分方向,用3年时间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区域性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碳谷”、中国印制电路板(PCB)“第三极”。聚焦比较优势,开展产业人才集聚三年行动,围绕科研创新、技能技术、经营管理,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2个、科技创新创业团队10个,国家重点人才计划2人、省级重点人才计划48人,建成高级工程师工作室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6家,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具有益阳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人才集聚高地,创新效力居全省第四。
在政策支持上,以科技创新人才为重点,出台“支持产业企业人才20条”,升级“人才新政25条”,吸引院士专家来益攻关合作、产业领军团队来益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在资源优势集中的城市建设科创飞地,加快科研成果来益转化,让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配套制定30余项实施细则,项目化推进年度重点人才工作,将人才政策优势进一步转变为看得见的新质生产力。
升级人才平台
把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平台摆在最突出位置,持续注入政策、服务、金融等要素“资源包”,让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近年来,全市共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8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95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3年每年净增超百家,增速排名居全省前列。
在壮大科技型企业基础上,主动对接湖南省“4+4”科创平台,支持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推动设立湘江实验室益阳创新中心,促推PCB企业艾华集团获批省新型电子元器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推进碳基新材料企业金博股份与中南大学共同组建高性能碳基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创新联合体。全市新增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质生产力效能持续释放。
用活各类资源
立足高端掘“源”,充分运用益阳籍14名两院院士、4名外籍院士、15名长江学者的优势,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68家,数量居全省首位。2024年5月,益阳籍院士黄伯云为金博研究院揭牌。同一时期,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被授牌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05年黄伯云院士在益阳组建金博科技产业基地以来,以金博股份为龙头的碳基复合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呈现出“引进一个专家、带进一个团队、振兴一个企业和产业”的态势。
借乡籍疏“渠”,建立益阳籍重点人才库。一封“益子家书”,一声“益声问候”,一件“益事一议”……100名益阳籍重点人才在一对一联系服务中加深了与家乡的感情连接,也畅通了“以才引才”“以情引才”的通道。全球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核心技术专家姚力军,带领团队回家乡建设新材料产业园,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促进产才融合
益阳市“走出去”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到新质生产力前沿,一体化推进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延链、补链、强链。益阳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签约30个项目,总投资105.3亿元,其中科技合作项目9个,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建成一批柔性引智人才合作平台,精准“滴灌”产业发展。
为深度促进产才融合,益阳市启动十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征集等人才项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升级。一批科技创新成果逐渐显现——2023年,国内首台、全球最大规格剪切型GN700密炼机在益阳成功下线,国内首创使用碳热场的锂电负极一体化示范线项目成功送电,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发展效果明显。同年,惠同新材在北交所成功上市,益阳市上市企业达8家,数量居全省第四位。
优化人才服务
在增添人才干事创业动力上,益阳市设置100个“人才编制池”,为重点产业企业博士的事业发展加上“双重保险”,加大对人才生活补贴、租房购房、子女就学、配偶随迁、医疗保健的投入,让人才在益阳真正安居乐业。
在为人才事业增加助力上,益阳市提供“项目孵化式”服务,组织指导企业申报国、省、市相关人才工作项目24个,立项省自然科学益阳联合基金项目27个,新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试点示范项目1个。
在加大人才服务推力上,面向全市高层次人才实行专岗对接、专人对接、精准服务,实施产业立市“墩苗计划”多维度培育54名产业型干部,让服务接得上话语、跟得上脚步、出得了效果、落得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