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不负春秋十五载 涓涓细流润高原 ——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综述
181373372778468966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4-07-18

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髁间嵴撕脱骨折,在内地很多省市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有难度的手术,但在西藏,受限于技术、人才、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项手术治疗发展较晚。2021年,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医生亚亚牵头完成首例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髁间嵴撕脱骨折手术治疗,实现西藏在这一手术治疗方面零的突破。

实现这一突破,得益于亚亚在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一年时间学习“取”回的“真经”。2019年,作为第三批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学员之一,亚亚被选派到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参加特培。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经历,让亚亚收获了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回藏后,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与科室同事分享经验、精进业务,带动科室整体水平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亚亚的事例,仅仅是西藏特培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关心、全国支援“造血”功能,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一个个例。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参加特培学习带回西藏的,是立志让高原大地不断变得更好的情怀和担当。

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以下简称“西藏特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党中央特殊关怀、全国大力支援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具体体现。从2009年到2023年,历经春秋15载,借助21个省(区、市)178家培养单位、1600余名导师的精心教学、专业指导,为西藏精准培养1800名在农林水牧、科教文卫、环境保护、水利交通等领域专业能担当、作表率、有作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过特培,特培学员不仅改善了理念、思维、观念等“软实力”,而且大大提高了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工作手段等“硬能力”。

高位推动强化管理 为高质量发展培育人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人才培养工作。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

当前,西藏正处于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技能水平、能力素质,才能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西藏特培工作,对加强西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影响,西藏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面临特殊困难,西藏自身人才培养能力薄弱,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需求,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民委、科技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委高位推动、全力支持,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制定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方案,从2009年开始,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需求,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中高层次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西藏特培。采取“一对一”导师制培养模式,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人社部门积极协调、财政部门保障资金、培养单位倾力培育、选派单位关爱支持,不仅是西藏特培工作的鲜明特色,更是西藏特培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大法宝。

西藏自治区人社厅作为特培工作的管理服务部门之一,制定了《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管理暂行办法》,对学员选拔范围和条件、选拔程序、学员管理、结业考核、纪律奖惩等全流程作出明确规定,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特培学员选送、培养、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培养单位、派出单位、管理方三方全维度考核,学员选拔、行前培训、返岗座谈、调研回访等一系列规范严格的制度和选送培养管理服务机制,特培工作人财物保障有力、各方协作得力。

特培工作的持续顺利实施,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区内人才+异地培养+返藏工作”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一批能够扎根西藏、持久发挥作用的急需紧缺人才,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作为西藏特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组织开展了15期特培专家服务团活动。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等单位共选派医疗卫生、教育、工程、农业科技等领域210余名专家学者深入西藏基层,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超过5000余名医药卫生、工程建设、农牧科技、地质勘查、教育教学、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从中受益。“请进来”开展技术指导、教学查房、疑难会究,把更多的新理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西藏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服务专家与服务地长期交流协作机制,助力西藏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是组织开展特培专家服务团活动的使命所在。

侧重领域对接需求 为重点行业培养人才

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惠芳,借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实施之机,牵头组织完成了自治区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建设。首次建成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时监测网和信息发布网,与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一起,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对外发布空气质量实时信息,为守护西藏的蓝天、碧水、净土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她还牵头建立了“西藏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体系”,为大气污染物传输通道研究、大气污染物成分分析环境科研、颗粒物和臭氧源解析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积累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返岗后,张惠芳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10余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科研项目,撰写10余篇环保专业论文,出版专著1部,获得专利1项。先后获得“生态环境部一流专家”“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西藏工匠”等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

拜师名教授,结合专业所需选择学习课程,注重参与实践锻炼,是张惠芳的专业技能水平得以快速提升的“秘诀”。

2011年,张惠芳作为西藏特培的一名学员,前往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习,拜师于时任学院院长、湖北省生物质资源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培疆教授。期间,她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和工作需求,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学习计划。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科学合理安排学习课程,在重点实验室与在校大学生共同参与环境实验等实践课程,专业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为了契合自治区“四个创建”奋斗目标,西藏特培工作立足实际,抓住了西藏人才问题的主要矛盾,对教育、医疗卫生、农牧科技、文化等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基础领域和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等重点工程领域专业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解决了关键领域、基础领域的人才问题,为逐步解决西藏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坚持需求导向,西藏特培工作通过精准选拔,精心培养,确保参加培训的专技人才能带回“真功”,返岗后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广大特培学员返岗后,积极利用特培期间所学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主动谋思路、建平台、搞创新、求突破、补短板、促合作,推动一大批科研成果落地见效,逐渐成长为本系列本行业本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切实发挥引领、带头、辐射作用,为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隆英,2009年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进修。学习期间,努力夯实理论基础,坚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导师张福锁的指导下,结合西藏实际与学院联合申请相关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将所学所获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了自己技术推广应用的新思维,提高了用创新思维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到岗位后,隆英主持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11年至2022年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300万亩,实现示范区增产8%—10%;建立29县粮油主产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4县县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构建了科学施肥数字化平台。2019年隆英推动完成了自治区耕地质量等级评级工作,并首次向社会公开,标志着自治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步入新阶段;2022年推动完成“藏青3000”“藏青20”“藏青17”“藏茶1号”在农业农村部的新品种登记,填补了自治区在国家层面品种登记的空白;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中,隆英组织完成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筛选工作,筛选出杀虫剂7个、杀菌剂6个、除草剂4个用于生产,实现新旧农药替代率达85%以上,推动科学植保、绿色植保不断深入。

正是坚持了从西藏实际需求出发的原则,西藏特培工作不断完善选派、培养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自主权,从最初的只填报一个培养单位到学员可自行选择联系专业对口的培养单位,实现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专业所需、更加符合发展需求,效益逐渐凸显。

特培学员回藏后,在各自领域勤思笃学、积极创新,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和实践运用,为推动各项事业进步、助力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返岗特培学员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1586篇,出版专著129部,编写教材185部;申报并主持参与269项国家级科研课题、473项自治区级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级奖项72项、省部级奖项94项、自治区级奖项213项;独立或合作申请国家级发明专利51项、自治区级发明专利40项;开展技术创新175项……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大大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昌都市贡觉县卫生服务中心唐吉新特培期间取得国家创面治疗师证;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胡爱萍因业绩成果突出于201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自治区图书馆尼玛格桑返岗后探索实施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点模式,先后参与设立5个分馆、157个服务点、1个图书漂流站,其中在拉萨市建立的153个便民警务站“便民书窗”图书服务点,获得第十届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

发挥典型辐射带动 延伸特培学员作用

那曲市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尼玛欧珠,2012年9月赴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参加特培。学成归来,他借鉴进修期间积累的经验,带动全科医生强调微创理念,逐渐学习并开展了从传统的单一四肢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钢板固定术到各种骨科微创手术。现在,在他的指导下,科室有两名医师可以独立完成骨科简单微创手术。2018年,他们团队还率先成功开展那曲市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填补了那曲许多骨科微创技术的空白,在专业技术上极大缩小了与自治区内同级医院的差距。

一人示范引领,带动一个团体共同进步,引导一个区域创新发展,助力一个行业全面发展,这是西藏特培人才发挥典型辐射带动作用的有力体现,从而放大了特培人才作用,使人才效益得到广泛延伸。

次仁旺拉,是拉萨市城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15年9月,他被选派到四川省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特培。返岗后,他率先在西藏推动青春期性教育,申请实施“拉萨市中学生青春期保健与性教育示范应用研究”。2020年,在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的大力支援下,在城关区的32所中小学建立“青爱小屋”,实现了中小学校全覆盖。他还担任西藏大学医学院外聘副教授、西藏拉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西藏母子保健协会外聘专家,承担健康教育和传染病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带教学生超过760余人。他还积极从事科普工作,在西藏广播电台、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等媒体录制科普节目80余期,录制总时长超过6000余分钟。除此之外,他还负责运营西藏自治区首个疾控系统微信公众号“城关健康人生”,目前粉丝超过36900人,编写的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超过24万人,负责城关区疾控中心抖音账号运营,2022年至今短视频阅读量突破500万次。

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畜牧兽医站张建于2011年成功申报建立了“国家级藏猪保护区”,参与起草《西藏藏猪地方标准》,于2014年主持申报并获得“工布江达藏猪”地理标志商标;自治区人民医院格桑德吉结合北京协和医院所学开创了西藏肝脏超声造影工作先河;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棋梅积极开展血液透析技术,填补了自治区在此项技术领域的空白;西藏新闻出版广电局拉萨中波转播台周红忠特培结束后结合西藏广电工作实际,开发了《西藏中波发射机自动化监控系统》,获得原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三等奖……

经了解,特培学员取得的科研成果中,应用类有25项、农牧技术推广类38项、医学创新类24项、教育创新类19项、工程技术类15项、文化艺术类13项。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极大地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推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加强合作搭建平台 助力西藏各项事业发展

索朗曲珍,是自治区藏药审评认证中心的一名副主任药师。2017年10月,她被选派到国家药监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参加特培。

通过与国家审核查验中心建立的长期合作模式,让索朗曲珍和同事们在检查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分分钟”就能解决,在国家审核查验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们的检查工作更加科学精准。依托国家审核查验中心的技术支持,他们不断创新检查方式,探索性开展远程检查。在拉萨市疫情封控期间,他们采取“互联网+检查”模式,首次对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便携式医用供氧器开展检查,确保特殊时期审评审批“不断档”、监督检查“不暂停”,得到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肯定。

开展特培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搭建特培学员、选派单位与培养单位、学员与导师之间的长期交流合作平台。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西藏与内地兄弟省份之间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渠道更加便捷。通过“一对一”的导师制培养,特培学员在有限的培养时间里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术水平,还与培养单位和导师建立了长期的学术技术交流合作关系。利用经常性的合作,借助内地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优质资源,为西藏有关领域开展科研和发展事业提供了积极帮助。

2012年,拉萨一小的陈文博老师赴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参加特培。回藏后,他牵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文博数学工作室”,来自城关区9所小学的9名优秀数学老师与他组成团队,成为带动更多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

2013年7月,在陈文博的协调组织下,以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省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担任领队的专家团一行12人进藏开展城关区所属各校全体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培训、城关区名优骨干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500余名教师从中受益。利用这段特别的学习经历,陈文博与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组织策划实施了管理人员及学科教师送培进藏项目5个,培训人数1200余人次;制定并实施城关区师资队伍建设“十、百、千”行动计划;协调城关区第二幼儿园与江苏省扬州市机关第三幼儿园建立手拉手关系,推动更多区内教师利用区外优秀的培训资源提升能力素质。

自治区社科院徐伍达在西南民族大学参加特培后,在自治区社科院挂牌成立“藏羌彝走廊民族问题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与西南民族大学的交流合作平台;西藏大学才项南杰通过在复旦大学参加特培,从2016年开始,参与西藏大学与上海泰恒集团的合作项目,开展海外收藏的藏、梵、巴利等文种的大批文献的整理、开发利用等工作;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晋美加措特培期间主动参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优质鸡产业开发团队建设并达成技术支撑合作意向,引入藏鸡种蛋开展种鸡孵化对照试验,为开发优质鸡种奠定了基础;西藏人民出版社才让多杰在北京大学参加特培返岗后,推动本单位与北京多家社科研究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先后策划、主编17种图书选题,并在昌都市边坝县都瓦乡中心小学设立“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教育基金”;日喀则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边欧通过特培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技术合作协议……据了解,西藏特培返岗学员与培养单位签订合作协议28项,达成口头协议47项。

播下一粒种,收获一片田。培养期间,特培学员通过专题讲座、歌舞表演、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多种途径,积极宣传西藏的藏医药、民族优秀文化、代表性旅游胜地等,成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边疆和维护边疆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培养单位通过组织开展“见面会”、“交流座谈会”、“文体活动”、“专题讲座”、“参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特培学员的思想政治引领,凝聚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心愿,浸润并温暖着特培学员的心,也更加坚定了特培学员学成归来后反哺西藏这片广袤土地的决心。

2024年,第四批西藏特培工作正式启动实施,五年将为西藏培养90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开展10期专家服务团活动。这标志着又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从中受益。今后,西藏特培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培养人才、凝聚人心、维护团结、促进发展为目标,抓住事关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人口、人心、人才问题,紧贴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点任务,主动适应形势任务发展需要,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式,以西藏特培工作的创新发展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增智赋能。

涓涓细流润高原。西藏特培工作的持续深入实施,如同甘露,如同阳光,不断为西藏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特培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特培工作的制度机制将更加完善、选拔培养更加精准、管理服务更加周到、质量效益更加凸现,真正为西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