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 绘就祖国北疆高质量充分就业新蓝图
188875407943859814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2-10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促进行动列入了2025年重点开展的“六个行动”,提出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下一步,自治区人社部门将坚决按照全国人社工作会议关于“以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为牵引,全力稳住就业大局”的部署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采取超常规举措,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促匹配,确保年度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5.5%左右,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挖掘更多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就业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会同发改等部门,加快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制定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实施重大项目中同步开展岗位创造、失业风险评估。加强与重大项目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就业岗位汇集、企业用工对接等工作,稳步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2025年新挖掘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推动稳增长和稳就业良性循环,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结合国家即将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深化“技能内蒙古行动”,聚焦农牧民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四类重点群体,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2025年各行业培训规模达到35万人以上。同时,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服务完善的骨干企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招聘、培训、外包、劳务派遣等全链条服务。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开拓市场,承接市场调查、岗位归集、招聘活动等更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守住兜牢就业底线。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化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挖掘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岗位。稳定政策性就业岗位规模,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者等招聘招募工作要在7月底前完成。加大见习岗位募集力度,开发更多知识型、科研型、管理型的见习岗位,并用好见习补贴政策,引导企业提高留用率。组织开展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的技能培训和求职能力实训,帮助毕业生等青年提升能力。瞄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落实落细“1131”服务,强化困难家庭毕业生的“一对一”帮扶、兜底帮扶。加强同教育部门全过程的数据共享和服务衔接,广泛开展厅局长进校园活动,做到就业服务早启动、就业指导早介入,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稳定农牧民工就业,开展好“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拓展农牧民工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渠道,结合以工代赈项目,做实做细劳务组织工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每个盟市至少培育1个“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进一步提升转移就业质量。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持续深化京蒙协作,全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精准识别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探索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赋码跟进服务,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压实分级分类帮扶责任,兜牢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底线。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深化“创业内蒙古行动”,完善和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场地租赁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园(孵化基地)对入驻的初创企业给予一定房租、水电等费用优惠。广泛征集发布创新创业项目,加大创业指导专业化队伍建设,每个盟市至少建立1个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推动创业载体建设向精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量,强化人岗供需高效对接。建立覆盖常住人口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各级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编制标准,将就业公共服务纳入基层民生保障服务事项。打造“就业内蒙古”求职招聘平台和“蒙速聘”小程序,汇集发布各部门推送的企业招聘与人才求职信息,梳理“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分层分类”的政策清单、“规范统一”的服务清单“四张清单”,以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就业匹配,帮助求职者“好就业、就好业”、企业“好招工、招好工”。持续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优化升级30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精准摸排群众就业、培训需求和辖区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用工需求,让群众享受更多更便捷的“家门口”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