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从“种子芯片”到“粮头食尾” 黑龙江绥化以人才为基守黑土粮仓
191524612149245542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4-24

黑龙江省绥化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辽流域黑土带核心区,近年来,大力推动人才链嵌入农业产业链,让好地种好粮、多种粮,让好粮卖上好价钱,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做出绥化贡献。

求才引才做强“种子芯片”

在绥化市北林区盛昌种业的销售大厅,购种的稻农络绎不绝。“区里帮助我们协调东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了绥粳18等80多个水稻品种。”盛昌种子繁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超说。

绥化市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种子芯片”,在人才引用上下大功夫。突出企业用才主体地位,为全市32家种子研发企业选派“驻企秘书”,走访收集相关企业引才难等问题47条,明确种业人才引进培育措施20条,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帮助企业精准引进高、精、专种业科技研发人才近百名。推动育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0余家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种子研发中心16个、繁种基地34个,激发研发活力。

目前,全市共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超过470个,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超52项,“绥粳”系列水稻品种更是占据了全国水稻十大品种之三,绥粳27位列全国第二。全年销售种子2亿公斤,销售收入20亿元,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以上,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种业根基。

技术赋能“护好地”“种好地”

种子要好,地更要好。

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如何解决黑土地变薄、变硬、肥力下降等一系列难题,是当地一直探索的实践课题。绥化市推动中国农业大学在当地建立了黑土地保护实验站,实验站建立的黑土地退化预警模型和智能监测平台,已在万亩耕地上得到推广应用。目前,该市柔性引进各类科研团体9个、专家学者25人,结合黑土地保护项目,统筹规划,科学施策,推动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738万亩。

良田、良种、良法,三者缺一不可,怎么种、怎么种好也是关键。

“我们组建了全省首家市级乡村振兴学院,并开通了‘乡村振兴云课堂’,让农民用手机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实用的种植技术。”绥化市人才工作中心主任黄龙斌说。

该市筛选175名专业技术人才组建“科技特派员”队伍,并建设科技小院3个,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点对点、手把手地推广新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种植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共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难题百余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2项。仅2024年,绥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达到了71.3%,粮食总产达241.15亿斤,比2023年增产4.11亿斤,用全省1/8的耕地面积产出了超过1/7的优质粮。

“项目+人才”做活“粮头食尾”文章

绥化市以“项目+人才”双轮驱动模式,大力推动人才链与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1+1>2”的叠加效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该市建立了“事业编制周转池”,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工作的全日制硕博以及“双一流”本科毕业生,满3年后可以选择到事业单位工作,让人才安心留绥。结合企业引才急需绘制了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产业人才图谱,组织用人主体全程参与招聘,按“谱”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776人,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引才难、留不住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研发实力,绥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科研平台43个,柔性引进人才228人,围绕玉米深加工、延长大豆食品产业链等方面转化重大科技成果7个。

目前,绥化已成为全国玉米深加工能力最大的地级市,年加工能力超过1000万吨,大豆产业豆粉产能已占全省近60%,并不断向大豆蛋白、休闲食品等产业链条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