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个共享实验平台串联起高校、企业与研究院,形成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科创走廊
统筹48个部门资源,成立县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构建“政策共研、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全链条协同体系
校院联合组建了17个人才双融团队,院企联合组建5个人才双融团队,校院企三方联合组建5个人才双融团队
累计打造联合培养基地23个,培育人才1000余名
从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的精准测绘技术突破,到浙江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学院的交叉学科建设;从维义生物科技与高校合作的食品深加工技术转化,到知路导航等概念验证项目的成功落地……近年来,浙江省德清县教科人一体化的生动实践,诠释了“融合创新赋能特色产业”的发展逻辑。这座“地信之城”以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全链条协同机制,加速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产业、产业反哺人才”的良性循环,书写校地融合、产城共兴的崭新篇章。
政策体系协同集成
在德清县环浙工大创新带,237个共享实验平台串联起高校、企业与研究院,形成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科创走廊。“我们深切感受到德清对人才和创新的支持,政策集成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高效。”莫干山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刘羽西在“双融学者计划”交流会上分享道。
以“集成改革”为核心理念,德清县统筹48个部门资源,成立县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推行“书记领航、县长主抓”双牵头机制,构建“政策共研、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全链条协同体系。通过深化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跨部门、跨领域重大问题会商机制,推动教育资源供给、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育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战略规划、政策创新与要素配置深度融合。
出台环浙工大校地融合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方案,聚焦人才共引共育、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降本等关键问题,分类制定支持举措。通过政策一体集成、资金一体统筹,实现资源“一盘棋”、服务“一站式”,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政策体系。
人才流动使用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2023年,刘羽西博士依托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智能信息系统研究所成功入选浙江省级人才,任特聘研究员,聘用期结束后,考核合格即可申请浙江工业大学教职,同时享受德清地方相关人才政策。
人才流动是创新生态的重要方面,也是校地融合的难点。德清县打破体制壁垒,创新推出“双融学者计划”,通过“联合设岗+编制双轨+政策双享+自主选择”机制,推动人才在高校、企业等不同平台之间的有序流动共享互融。这个创新做法帮助德清县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人才17名,获批横向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
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是浙江工业大学和德清县政府合作共建的,集人才引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为一体的科创平台。通过融通产业需求与科研资源、融汇人才身份与岗位职责的“双融机制”,该院探索突破编制、身份限制的人才双聘方式,实现人才“双聘双用、双向赋能”,推动高校、研究院和企业人才有序流动共享。
德清县推动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开展赋权改革试点,激励科研人员参与转化。针对成果转化主导型需求,采用“编制在高校,研发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模式,由研究院提供成果转化平台,以公司化方式开展联合研发。对于企业创新研究需求主导型,采用“编制在平台,院企联合研发,高校提供软支撑,转化在企业”的模式,助力企业开展基础性研发攻关,成果由人才、院企共享。对于研究院发展主导型,采用“多类型编制混合,研发在平台,转化在企业”模式,通过柔性聘请高校教师和企业研发人员、研究院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方式共同组建团队。
多元化的团队组建方式让科研工作始终有企业环境,着力解决人才不了解企业、不理解产业、不熟悉政策的问题。三年来,校院联合组建了17个人才双融团队,院企联合组建5个人才双融团队,校院企三方联合组建5个人才双融团队。湖州维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585万元的价格购买了浙江工业大学刘建华教授团队在食品深加工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通过研究院、维义生物、刘建华团队多方合作成立浙江维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坚亚麻籽及全谷物营养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创新链与人才链高效耦合
“地理信息微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但高端技术人才仍供不应求。”浙江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学院负责人坦言。
近年来,德清县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今天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已经是国内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成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佼佼者。1.31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里,58幢产业大楼鳞次栉比排布,千寻位置、浙江国遥等430余家相关企业聚集于此,10余项国家标准、50余项行业标准、400余项发明专利在这里诞生。
依托地信产业集聚优势,德清县聚焦“地信+智能网联汽车”“地信+低空经济”“地信+人工智能”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地理信息+”的产业效能正持续迸发。
德清县积极推动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浙大涡轮院等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和县域本土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专业课程、工程实践平台,围绕地理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需求,开设“地信+”微专业及卓越项目,建立健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等机制,助力培养专业知识复合型高端工程人才。累计打造联合培养基地23个,培育人才1000余名。
为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该县动态管理已有创新成果和企业需求两张清单,通过搭建线上虚拟展示平台、举办入企分享会等方式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截至目前促成技术合同签订200余份,总金额达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