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云南德宏州构建“激励—赋能—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人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191956068402314444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5-06

近年来,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德宏州,以深化农业人才管理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激励—赋能—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不仅破解了农业领域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困局,更贯通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的振兴路径,让技术红利切实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蹚出了一条后发地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路径。

强化激励导向,构建“名利双收”新生态

“过去搞科研总在‘职称评审’和‘发表论文’里打转,现在只要成果能落地,职称晋升、绩效奖励全能跟上!”州农技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余选礼感慨道。

2024年,德宏州出台支持和鼓励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八条措施,构建“多维激励矩阵”:绩效奖励向一线倾斜,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的50%作为第一完成人奖励,科研试验副产品收入可提取55%用于合理核增绩效工资;职称评聘向实绩看齐,建立高层次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对重大成果转化人才实行“即评即聘”;市场对接向基层延伸,推行兼职创业备案制,允许科研人员兼职或者在职创办企业、领取合法报酬……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八条措施”实施以后,不仅激发了人才的工作热情,更催生出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带着农民干、领着企业赚”的创业热潮持续升温。同时,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技人才高级职称评聘人数较上年度翻两番,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上,第一完成人仅在一个项目所获得的奖励金就达到其月工资收入的4.25倍。

聚焦科研赋能,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

在勐戛镇朗碧河基地,张晓梅研究员正在查看“宏单3号”玉米长势。“过去科研经费‘撒胡椒面’,现在自主支配权力很大,团队能集中力量突破良种选育关键环节。”项目负责人张晓梅介绍,得益于“八条措施”,其团队申报的抗白斑病耐瘠薄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获省级创新工作室建设项目资金支持,作为全省5个优秀项目之一推荐至全国参与遴选。

德宏州瞄准科研管理“行政化”痛点,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负责人承诺制度等以信任为前提的经费使用管理改革制度,着力赋予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

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催生“热区现代农业创新新现象”:2024年德宏州发布了珠芽魔芋林下栽培技术规程等9项地方标准,选育出省级审定(鉴定)小麦新品种1个、魔芋新品种4个,“高油酸早熟高产杂交油菜品种云杂油51号的创新与应用”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种插秧机苗床自动上料装置及其上料方法”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深化产才融合,铺就“科技联农”致富路

在风平镇弄门村,农技人员岩所的“魔芋课堂”开到了田间地头。“过去评职称看论文,现在带着老乡种出‘金疙瘩’才是硬道理!”他所带领的团队指导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州推广“大户带散户”“庭院经济”“滚雪球”等产业发展模式,共培育魔芋种植大户20余户,其中9户种植收入超100万元。

在推动热区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德宏州持续深化产才融合,构建“三链融合”发展体系。把人才链嵌入产业链,组织农科人员持续深入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进村下田”行动,出动州级专家科技人员3084人次解决农业生产一线难题763个。让创新链对接需求链,建立“企业出题—科研解题—政府助题”机制,搭建7个专家工作站,遴选出14个主导品种和8项主推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鲜食玉米、咖啡等热区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享有一定声誉。使价值链深入服务链,建立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185家农业企业带动2.5万余户脱贫户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