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本报刊发北京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经验做法,供各地借鉴;刊发有关案例,以引起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视。
“没想到工资两个小时就拿到了,调解中心真给我们骑手解决大问题。听说还教我们保护权益、学习新技能,终于有保障了!”“本来配送这个行业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受伤了不能干活太影响生活。打官司要找律师,跑工伤鉴定、跑法院,非常麻烦,现在调解中心都可以一条龙服务了!”……这是外卖小哥们对北京市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的评价。
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主要受理新业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合作企业间因劳动报酬、奖惩、休息、职业伤害等纠纷提起的调解申请,通过融合多部门职能、线上线下方式,切实解决新业态劳动者维权难、多头跑的问题。北京市积极落实人社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要求,2025年底前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性调解中心,对乡镇(街)等调解组织进行提质升级,探索服务新路径。
打造联调枢纽
撑起权益“保护网”
聚焦平台经济活跃、新业态劳动纠纷较多的地区或行业,构建市、区、乡镇(街)三级纵向贯通调解组织体系,帮助新业态劳动者就近就地解决劳动纠纷。设立一站式调解中心或拓展区仲裁院调解中心职能,整合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职能,选派人员、联合办公开展综合服务;设立纠纷调解站点,依托乡镇(街)调解组织、基层服务站,联动同级调解组织,利用“小哥驿站”等服务载体,做到大事、小事不出站。
丰台区人社局联合六家职能部门首创“1+5+N”模式,即打造1个区级一站式调解中心,在街道“小哥之家”“小憩港湾”等5处新业态群体聚集地设立分中心,覆盖快递员、网络主播等五类重点人群,推出各环节法律服务及就业帮扶等N项精准服务。
强化协同共治
奏好联动“交响曲”
北京市委市政府将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列入“每月一题”专题研究,推动“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全市协同治理。发挥部门联动机制作用,人社部门协同司法、工会、人民法院等成员单位建立联合会商、信息互通机制,协调办案指导、规范纠纷受理、提供就业帮扶,为部门联动提供组织保障。各单位设立工作窗口,通过派驻、轮驻形式调派调解员、劳动关系协调员、律师、专家学者等多方专业力量参与联合调解,以“一站挂号、全科门诊”模式提供多元服务。
西城区在“综合大调解”模式一揽子破解新业态纠纷基础上,延伸服务触角,将纠纷预防化解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与区委社会工作部共同打造“城市响应人”服务品牌,开展依托街道物流业党支部或街道相关党群部门设立一站式调解街道分中心,同时调动街道劳动、司法、工会、党群力量,充分激发多元解纷前沿阵地效能,持续深化“友好之城”建设。
深耕源头预防
编写企业“和谐码”
树立“防先于调”工作理念,一站式调解中心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向前一步将服务“送上门”。结合志愿者联系企业机制、仲裁建议书制度,常态化向重点企业、行业开展进园区、进企业系列活动,打通企业合规神经末梢。并轨“线上+线下”调解,对符合线上调解纠纷开展全流程在线调解,突破时空局限的同时确保调解全流程有迹可循。
强化助企指导,结合企业规模及特点,鼓励快递、配送、运输、家政服务等劳动者密集的企业或平台合作企业设立调解组织,通过搭建内部对话平台强化合规管理,培育企业内生化解纠纷动能,成立平台企业内部调解组织40余家,引导矛盾争议在企业内部化解。
朝阳区、海淀区创新源头治理,开通企业内部解纷直通车,对接美团、饿了么等重点平台企业,指导建立内部沟通协商机制,推动建立企业调解委员会,健全内部纠纷化解机制,最大程度通过内部协商回应新业态劳动者诉求,将新业态劳动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顺义区创新“法律义诊”服务,通过指导物流企业在用工高峰期间实行日实名制签订“入场”协议,确定用工企业和出勤情况,有效维护临时用工期间劳动者权益,第一时间为新业态劳动者确定用人责任主体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