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青岛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 深度合作 精准对接
194494653440356352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7-15

a1df02a6-1138-426b-a0c4-582cf7670ced.png

本报青岛讯 (通讯员 袁栋)近年来,青岛市人社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精准培养了大量满足需求的技能人才。

探索“竞赛引领”。青岛市技师学院探索“竞赛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五即”教学模式,课堂即赛场、任务即赛项、考核即竞赛、教师即教练、学生即选手。通过借鉴技能竞赛的竞赛理念、竞赛内容、评价标准、场地建设标准、职业素养要求等,将竞赛融入日常教学,把课堂作为比赛场地,把学习任务作为比赛内容,把考核评价作为比赛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参赛的教练,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是参加竞赛的选手。通过“竞赛引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满足了企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通过改革探索,青岛市技师学院形成多项标志性办学成果,获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和网络安全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牵头参与完成了7个专业国标的开发,6门课程入选人社部首批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名单。2023年,在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获得8金4银4铜和11个优胜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1枚银牌和7个优胜奖。

发展“校中企”。平度市技师学院与德中PCBA联合建立高技能人才孵化基地培育电子技术专业人才,提出学院即企业、课堂即车间、作品即产品。精心打造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直接投资建立“校中企”,产训一体,一专多能,多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改变工厂单一的人才体制。德中PCBA孵化基地实训室模拟制造企业,工位、产线、物流车等齐全,实现真实生产环境,学生可直接参与先进智能生产制造。企业导师传授实战技巧,学生毕业后即可成为行业工程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5年。依托德中PCBA高技能人才孵化基地,2022年校企合作共建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的三位一体混合制独立二级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初步建立了智能制造学院学生管理团队及规章制度。智能制造学院以培养贴装技术高技能人才为核心,逐步拓展到PCBA全产业链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能力每年200至300人次递增,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成熟的高技能岗位人才。

创新“企中校”。平度市技师学院还与青岛三利泵业有限公司开展“企中校”模式,共育机械类人才,企业设立智能化数控加工车间和培训室,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共同开发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建立规范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讲授。为实习生定制实习规划,拓宽知识面,拓展就业岗位。提供实际项目和案例,实施“一带一”师徒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真实工作任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深化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在实行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按照自选工种、自定人员、自主评价、自兑待遇的“四自”原则,开展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实行企业主导的导师带徒补贴,并将符合条件人员全部纳入补贴范围,构建了企业自主、导师带徒补贴、全员参与的“四自、一补、全覆盖”工作模式。2019年以来,先后为青岛海湾集团旗下各企业,青岛能源集团旗下开源热电、泰能热电,青岛东亿实业总公司等企业组织了1000余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为青岛市化工、能源热电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

充分发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主体地位。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依托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每年组织旗下海湾化学、海湾精化、青岛碱业等企业集中学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相关文件,编制了年度技能提升培训计划。针对试点工作中总结的“四自、一补、全覆盖”工作模式中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的条件和企业技能人才现状水平进行针对性培训,编写各企业技能操作人员结构分析报告,使真正需要培训的职工参与培训、评价,有效提升职工胜任岗位的能力。将培训、认定过程表现优异的学徒作为培养重点,组织培训参加行业、省、市技能大赛,在职称评定、职业技能等级等方面优先破格评定、认定,从集团层面评先树优,在全集团层面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