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棋元正在调试移动机器人(资料图片)。
短短15秒内,随着一串代码输入,几台机器小车挥动机械臂,封装、抓取、抬升,一件件模拟货物被快速运送到指定地点……这充满“科技感”的一幕,每天都在云南技师学院郑棋元“云岭工匠创新工作室”实训场内上演。
这间工作室是云南省移动机器人领域科研培训的重要平台,先后诞生出一批前瞻性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在大赛中“摘金夺银”的优秀技能人才,在业界负有盛名。它的带头人是云南技师学院正高级工程师、教师郑棋元,他也是我国首位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冠军。
“是技能帮我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教师曾中考失利,但凭借在技能领域的深耕创新,一步步成长为全国顶尖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用实际行动证明,职业技能教育同样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
在极致挑战中突破极限
回想起最初踏上技能学习的路,郑棋元感慨万千。“中考失利后,父母希望我能掌握一门手艺,以后能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15岁的郑棋元怀着忐忑和憧憬踏入云南技师学院的大门,就读电气自动化专业。
彼时,学院所在地——安宁市正大力打造“县、市、省、国”四级技能赛事育人机制,通过大赛发现、培育人才。为了选拔推荐青年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学院特地组建了多支专业社团,提供全方位支持。源于从小对机械的喜爱,郑棋元主动报名参加机器人社团,逐渐开始接触并参加机器人竞赛,开启了人生蜕变的新起点。
移动机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选手要根据模拟场景的设定,现场组装、调试、编程,然后让机器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自主完成各项工作。”郑棋元介绍,该项目专业跨度大,涉及导航与定位、环境交互等多个模块,要求选手对物理、电气等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世界技能大赛中,该项目需要在4天、32小时之内完成,选手要根据赛事主题要求,逐一设计制作各部件,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组装调试。”郑棋元说。
谈到竞赛,郑棋元眼里总闪着光,但最初冲击世界竞赛舞台的道路并非坦途。2013年至2016年期间,他两次入选国家集训队,却都在最终选拔中遗憾落选,无缘世赛。
“归零心态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是技能进阶的必修课。”回到学校后的郑棋元没有放弃追逐梦想的脚步,在阅览室里,他不断精进学习,翻阅大量文献资料重构知识体系;在实训场上,他以秒为计数、以0.05毫米的精度为追求,日复一日地精进软件设计优化、机器人切割焊接的每一个细节。三年下来,他在实训场熬了200多个通宵,鼠标滚轮被磨出深深的凹槽,报废的螺丝刀和锯子堆成小山,掌心的老茧比电路板上的焊点还要坚硬,千锤百炼,终于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获得备战世赛的宝贵机会。
2019年,在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上,郑棋元冲击技能之巅。经过奋力拼搏,他和队友携手打破了韩国队在移动机器人项目长达5年的垄断,夺得了我国在该项目上的首块金牌,成为云南本土培养的首位世界技能大赛冠军。
技能报国 路在脚下
“荣誉属于过去,技能报国的路正在脚下。”夺冠后,郑棋元婉拒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诱人高薪,选择回到安宁,留在母校任教,培育更多技能人才。
从世赛选手到教师,郑棋元觉得舞台更大了,但责任也更重了——他要通过传授技能,帮助更多青年学生成才。2020年12月,郑棋元“云岭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将世界技能大赛的先进理念及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世赛中运用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抱着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世界先进技术的想法,郑棋元将移动机器人项目涉及模块拆分为20多个教学小项,让学生逐步了解掌握世界级的技术要求,同时也选拔出很多优秀的“竞赛苗子”。
“云南高技能人才缺口超过30万,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工人需求年增长18%,这既是挑战,更是无数青年学生的机遇。”在郑棋元和团队的培养下,50余名学生登上各类竞赛的领奖台,3人成长为“省级技能专家”。经他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常常还没走出校门就被企业“哄抢一空”。
作为云南省青年讲师团成员,郑棋元还经常奔走各大院校,分享成长经历,在学生们心里种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种子。
2024年,安宁市技能人才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斩获1金2银1铜4优胜的好成绩,实现了云南省在该赛事金牌“零”的突破。“是郑老师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将来我一定要学好技能、回报家乡、报效祖国!”凭借优异表现夺得金牌的锁成玉,在赛后第一时间拨通了恩师郑棋元的电话。
“看到学生成才,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眼下,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备战号角已经吹响,郑棋元再次投身到为国家集训队培养输送人才的战场上。谈到未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学生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