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设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职称专业,培育项目学员通过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可对应认定或评审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探索“培训+实践、培训证+等级证+职称证”“场景驱动、产教共评”等培训模式,把学科链建在产业链上
●建设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联盟,推荐北方人才培训中心为联盟牵头机构,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推动指导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实训与考试系统、培训师资库,与其他培训机构进行经验分享、资源共享
本报天津讯 (通讯员 津仁轩)近年来,天津市人社局以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数字人才高地为目标,高质量推进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率先出台政策,规范培训运行,完善监督制度,不断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完善顶层设计,突出政策引领。强化专项推进。坚持高位推动,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纳入天津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天津市落实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政策措施。出台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的层次周期,每年确定培训目标任务,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强化资金保障。提出培训补贴标准目录,形成了“天津标准”。印发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项目培训补贴经办工作指引,精准支持补贴落地。强化政策支持,形成贯通继续教育、职称、培训等立体化、全方位、高附加值的政策支持体系。经费补贴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两目录一系统”,符合条件的可获得职业培训费补贴,用人单位可按最高额度提取培训经费。设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职称专业,培育项目学员通过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可对应认定或评审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鼓励单位加大数字人才使用,首批由恒银金融科技公司等企业聘任的首席数字官已率先上岗。学员培训学时可登记为继续教育专业课学时,在公需科目目录、高级研修项目中增加数字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将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才纳入“海河英才”卡服务范围,持卡人在子女教育、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推动落实落细,提升项目质效。在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立数字人才项目展示区和实践教学基地,制作一图读懂,加大新媒体宣传。会同市委网信办将数字人才培育项目纳入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和网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任务。充分发挥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作用,及时对接用人单位需求,探索推进数字人才培育供需链培育平台建设。结合项目特点,探索高校毕业生培养、行业部门合作培养、产业人才联盟订制培养、政校企产教融合订单培养等学员招收模式。其中,荣程钢铁集团智能制造专业订单班实现37名学员进班即签约企业、培训合格就能上岗工作。同时,协调北方人才市场培训中心、南开大学等培训机构,积极推进市场化培训,充分运用“政府+市场”手段,扩大项目影响力。每年年初发布创新人才培训计划,专题聚焦数字创新人才培育。在“海河英才”创新创业大赛博士后赛、海外人才赛中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赛道,在“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设置数字职业技能竞赛,鼓励本市高水平数字人才参赛,实现“以赛选才”“以赛育才”,积极推动数字技术类获奖项目转化落地。
产教培用融合,实现精准培育。定制化设计天津农商银行区块链专业订单班,探索“培训+实践、培训证+等级证+职称证”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银行储备数字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南开大学人工智能班创新“场景驱动、产教共评”培训模式,把学科链建在产业链上,让部分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训指导,实现产教融合双向奔赴、无缝衔接。建设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联盟,推荐北方人才培训中心为联盟牵头机构,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推动指导建立宣传平台、线上学习平台、实训与考试系统、培训师资库,搭建课程框架,设计课程大纲,开发“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考核”的教学模式,与其他培训机构进行经验分享、资源共享。发挥南开大学等高校科教优势,将项目实施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实现首批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的培训、考核、发证。会同教育等部门,探索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内容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纳入毕业学年学生实践学分。
优化培训监管,安全高效运行。印发《天津市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项目培训补贴经办及监管工作指引》,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全过程、全流程、全领域监管。将全部环节和流程均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报名、培训、补贴”一体监管,确保项目高效、安全运行。围绕培训考核的重点环节,采取“线上+线下”“人工+科技”的监管理念,充分利用多样化科技手段,实现全方位、全流程监管,通过学员座位锁定、现场查班记录、远程全景实时监控、视频回放核查、不定期抽查等监管方式,确保培训过程可见、可控、可追溯。采用市区两级监管方式,会同行业部门、订单部门共同参与监管。市人社局对开班审核、考核评价、补贴发放进行直接监管,区人社局重点抓好学员审核、班期监管、结业考核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