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在重大人才项目的遴选推荐中,注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倾斜,2025年重大人才项目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或团队支持名额不少于三分之一
●动态调整职称评审专业目录,将大数据、智能制造、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专业全部纳入职称评审专业目录
●实施数字人才能力提升行动,为包含数字人才在内的全区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提供公需科目继续教育服务
●建立“科技经纪人”机制,通过“管家式”一对一服务,推动10余个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项目形成产业带动效应
本报南宁讯 (通讯员 桂仁轩)近年来,广西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着力加强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为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政策支持,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支撑的若干措施》,内容包括引进博士和博士后人才、探索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双聘制”等灵活用才机制、创新开展人工智能人才“校企互聘”工作、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等。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实施数字技术技能培育行动、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数字人才交流合作行动、数字人才发展机制创新优化行动等四大行动。在重大人才项目的遴选推荐中,注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倾斜。对入选广西重大人才团队项目——广西人才小高地的数字技术领域单位,给予5年共计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入选自治区特聘专家(广西重大人才项目中专门面向企业遴选的人才项目)的数字技术领域个人,给予5年共计300万元的经费支持。2025年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遴选通知明确,各项目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或团队支持名额不少于三分之一。在数字人才集聚单位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15万元建设经费,推动数字技术领域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创新评价方式,开辟数字人才成长“新赛道”。推进数字技术领域职称制度改革,动态调整职称评审专业目录,将大数据、智能制造、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专业全部纳入职称评审专业目录;组织修订工程系列等职称评审条件,建立“菜单式”评价指标体系;组建人工智能领域职称评审委员会,以《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为指导,推动数字技术领域国家职业标准与职称评价标准相融合。启动新一轮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指导支持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申报认定,由自治区财政根据认定的层次,给予不同周期、不同额度的生活、购房和科研补助;建立人工智能人才数据库,目前入库人工智能领域人才1.08万人,其中广西区内人才1万人,区外高端人才800余人。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数字人才成长“硬实力”。优化实施重点研修培训项目,近5年来,累计组织实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研修培训项目共95个,其中数字技术领域项目累计达34个,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逐年递增,2025年数字领域项目占全部入选项目比重达53.8%。实施数字人才能力提升行动,依托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包含数字人才在内的全区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提供公需科目继续教育服务。同时,将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学习考试情况纳入年度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每年公需科目学习人数稳定在120万—130万人左右。将数字技术领域通识科普类课程纳入公需科目课程,近5年课程学习总人数达129.87万人。谋划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领域职业工种开展培训实训,提供培训鉴定、技能竞赛、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实施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能力提升培训计划,构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训+就业创业培训”“普及式培训+中国—东盟高级研修班”结合的分类培训体系,打造立足广西、辐射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高地和创新枢纽。
发挥人才作用,推动产才深度融合。从2023年起,每年在高层次人才系列活动中组织开展区外桂籍杰出人才广西行活动,两年来,共邀请46名包含院士、区外桂籍杰出人才、桂商人才及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回桂参加活动,其中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相关专家15名。期间,召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院士和区外桂籍杰出人才出谋献策恳谈会。组织召开全国元宇宙专家桂林论坛,专家代表从不同视角分析、探讨元宇宙产业的发展路径和趋势,为广西数字经济发展把脉支招、贡献力量。建立“科技经纪人”机制,通过“管家式”一对一服务,推动10余个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项目形成产业带动效应,包括国内知名专家与广西大数据发展局、数字广西集团合作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云端智能创新产业研究院”;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广西特邀咨询委员,为金融大数据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引进国内知名专家的数字激光雷达创新成果,推动传统电力巡检数字化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