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厦门讯 (通讯员 杨祺)今年,福建厦门市整合原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科技委员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议事协调机构,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高效协同的顶层架构,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协同发展。这是厦门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同频共振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厦门市在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强化产教科教融合上探路先行,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平台一头背靠政府和高校,一头直面产业和人才,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助理、科技发展部部长郭奇勋说。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集结了一支由院士和产业领军人才牵头、产学研用全链条贯通、学科高度交叉的创新劲旅。这种“高校+政府+企业”联合引才协同模式,让实验室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创业“苗圃”。
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构建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体系尤为重要。厦门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让企业从创新链的“末梢”走到“中枢”。目前,已有11家创新联合体,覆盖生命健康、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多款应用在厦门落地。今年7月,修订出台《厦门市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从科技项目、平台建设、人才政策、科技服务4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按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50%予以配套支持;支持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研发,对研发制造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按规定予以补助,让创新联合体协同模式有了制度保障。
创新主体协同离不开人才支撑,厦门通过产业链定位人才链,引导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出台实施“群鹭兴厦”人才政策体系,支持重点产业领域引育2.65万名紧缺人才,摒弃传统“撒网式”模式,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配套设置13个引才专项;在“双百计划”设置“特聘岗位”,支持企业围绕发展需求自主引才。如今全市近九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在重点产业领域。
拆除校企“围墙”是关键。瞄准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厦门工学院携手华为等企业共建卓越AI人才培养基地,华为17位企业工程师担任学院教师。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产业应用场景融入教学过程,资深工程师手把手指导从数据到算法落地的全流程技术,把来自企业一线的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目前,厦门已携手龙头企业共建1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培养输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厦门大学与航空工业、中国电科等龙头企业联合培养人工智能、智慧能源等领域工程硕博士,四年来共招生341人;围绕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开设部分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厦门软件园产教融合基地等平台,校企联合设计培养方案、联合选派师资队伍,累计培养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产业人才5800余名。
为进一步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厦门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一批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遴选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先后组织300名高校人才解决企业难题200余项,推动成果转化465项,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周转池”,助力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引进创新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