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人才赋能桑蚕茧丝绸产业跃升,广西河池—— 为老行当装上“科技芯”
196856342245912166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9-18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福龙瑶族乡板甫茧站内,负责人陆建相的指尖在电子屏上轻划,烘烤机内的温度曲线平稳延伸。曾经,土炉烘烤全凭经验,蚕茧品质起伏不定;如今,专家人才研发升级的数字控温技术让效率翻倍,日烘茧量从5000斤跃升至1万斤。“人才赋能让老行当装上了‘科技芯’。”他望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笑道。

作为“中国丝绸新都”,近年来,河池集聚5500名专业人才之力,以科技撬动产业变革——实现从“人背桑叶”到喂蚕车自动投喂,从土炉烘烤到区块链溯源的转变,河池桑蚕茧丝绸产业在人才赋能下正焕发新活力。2024年,河池茧丝绸产业产值突破46.17亿元。

招才引智 筑好产业“人才巢”

河池实施“丝都聚才”工程,始终将人才视为推动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第一资源”,将桑蚕茧丝绸产业纳入全市重点发展产业,将纺织轻工业等与桑蚕茧丝绸高度相关的专业纳入急需紧缺人才专业目录,通过“一事一议”、专项招聘等方式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开通“绿色通道”,桑蚕茧丝绸产业人才总量达5500人,形成茧丝绸产业生产管理、技术攻关、技术培训人才梯队。

为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宜州区出台《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配套设立500万元人才基金,对专利人才最高奖励20万元,132名高层次人才借此解决了住房、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针对印染技术短板,该区柔性引进12名国家级专家,其中6人常驻宜州桑蚕产业研究院,为产业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如今的河池,每万亩桑园配备58名专家,技术专家研发的37项专利中,蚕沙处理率达80%以上,每年利用蚕沙生产有机肥1万多吨,解决了曾经制约产业发展的污染难题。

依托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河池不断深化政银企合作,围绕茧丝绸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方向,创新推出农业特色专属信贷产品——“茧丝贷”,2023—2024年累计运用再贷款支持茧丝绸产业1.24亿元,推动广西五和博澳药业公司桑枝生物碱生产线落地生根,25家规上茧丝绸工业企业实现融资2.25亿元,促进茧丝绸产业“补链”和“延链”,推动打造千亿元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

匠心育才 练就产业“硬本领”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桑园里,农技专家全诚把培训课堂搬进田间——哪个时节该剪梢留芽、怎样辨别带病桑苗,他都手把手教授到位,围拢的农户们俯身细看,将他的每句叮嘱都记在心里。像全诚这样深入一线的专家,是河池培育“土专家”队伍的引领者。全市1000多名桑蚕技术技能人才下沉一线,将桑蚕种养殖技术传至千山万弄和田间地头,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蚕桑产业涉及河池约22万户农户、近100万名蚕农,户均养蚕年收入超5万元以上。

大师工作室同样是孵化技术尖兵的重要场所。河池在教育、茧丝绸等领域成立了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选拔领军人才担任工作室导师,依托“导师带徒+技术研发+技能比拼”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领办人带领青年技工进行技术攻关、工艺改良和实战培训,构建“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闭环。在广西嘉联丝绸公司,行业精英韦益兰领办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结对帮带悉心传授技能。自2022年成立以来,工作室已开展8期培训,覆盖369人次,其中220人成功考取缫丝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缫丝产业锻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生力军。

为加大产业人才供给,2022年,河池建立丝绸工匠学校,采用“理论+实践”模式,传授缫丝、织造、印染等专业知识,年培训超百人次。同时,河池市技工学校、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纷纷开设桑蚕茧丝绸对口专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引入大师工作室进校园、推行“现代学徒制”等合作模式,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从课堂到车间的连贯成长路径,源源不断输送产业发展急需的“新鲜血液”。

人尽其才 激活产业“新引擎”

河池充分利用国家科技特派团资源优势,推动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东兰县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挂牌成立6个示范基地和科技小院,攻关36项技术难题,引进23个新品种。团队研发的“小蚕饲育厢式省力蚕台”和标准蚕房,配套地蚕喂蚕车、自动采茧器等设备,推动规模化养蚕。脱贫户免费获赠的太阳能排气扇、电动撒石灰器、手摇式自动上蔟架等设备,推动养蚕成功率显著提升。  

同时,河池探索跨界融合深挖“桑蚕宝藏”。农业领域,农技专家推广“桑田养鱼”“油桑套种”等模式,覆盖2.78万亩,亩收益突破万元。绿色发展上,生物团队利用桑枝生产菌棒,年消化废枝8000吨。文创赋能更添华彩,设计师潘英妮将壮锦纹样巧妙织入蚕丝服饰,产品远销意大利等国,价格实现翻番。同时,河池丝绸积极“走出去”,产品对接江浙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同步布局东南亚、欧洲市场,河池丝绸产品获国际认证,增强品牌国际竞争力。

从陆建相操作的智能云平台,到潘英妮针尖跃动的壮锦纹,千年茧丝绸产业在人才赋能下焕发新生。当丝绸之光照亮桂西北群山,河池正用根根银丝编织出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