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东营讯 (通讯员 田建召 孟海青)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6.37%,居全省第1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发展到1732家、935家,数量均实现三年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5.89%;连续两年获评山东省促进工业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山东省东营市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深入做好“人才强企”,以人才力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东营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地级市。近年来,东营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窗口期”,将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要素配置、政策供给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动战略人才力量加速向企业汇聚,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得到有效激发,转型升级步伐显著加快。
实施“产融百校”计划,按照“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解题”路径,精准摸排、有效响应企业人才技术需求。面向全市八大标志性产业链231家重点企业,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动态完善急需紧缺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四张清单”,推广“大数据+铁脚板”问需模式。绘制企业人才、技术数字化图谱,每月分产业链开展“市委人才办+产业牵头部门+县区(功能区)”联动引才活动,以“走出去、请进来”形式,推动企业家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高校院所专家教授“面对面”围绕人才引进、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对接洽谈,有效推动企业需求“动态清零”。
“‘产融百校’计划实打实帮助我们解决了面对众多领域专家无从下手、寻找合作契机犹如大海捞针的难题,提高了人才引进质效,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华盛橡胶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温永峰参加粤港澳大湾区产才对接交流活动时说。
目前,全市通过按需引才、靶向引才,累计对接合作院士1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313个,高技能人才存量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青年人才连续7年净流入。
“市里通过黄河三角洲人才工程支持我们引育高层次人才,建设山东道和医药研究院及绿色小分子药物中试基地,研发出不对称合成与酶催化反应技术,突破了创新原料药产业化的硝化、重氮化等危险工艺技术瓶颈。”道和药业董事长宋伟国说。
东营市提出“一链条一平台一院士多团队”思路,探索“人才+平台+企业+项目”模式,推动34名院士领衔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稀土催化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19家,辐射带动96家产业链重点企业,攻破20余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帮助新增产值40余亿元。全市“一事一议”首个引进的顶尖人才徐春明院士,正在高水平建设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与万达石化、垦利石化、胜华新材等地方龙头企业联手,共同实施“电烯氢工业单管示范”等11个重大科技项目,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模板,带动创收约3亿元。
“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加大人才资源导入力度,自建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其在科研组织的主导作用。全市累计建成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649家,去年以来先后攻克高性能氮化铝粉体及高导热基板等关键核心技术91项,制定修订技术标准128项。
该市还打造“黄河三角洲人才之家”服务品牌,搭建人才“食住行文娱购”全生命周期服务应用场景,增强企业各类人才获得感、归属感和满意度。深化落实“人才金政40条”,常态化开展“进企业、送政策、助发展”活动。积极推进“人才贷”,支持企业3796家次,争取科技创新再贷款、再贴现超50亿元。实施人才卡配额制,为产业链重点企业配额发放25张“东营优才卡”,一卡直享出入境和居留、户籍办理、交通出行等27项绿色通道服务。关心关爱企业高层次人才身心健康,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极大缓解了企业异地就职者的后顾之忧。以赛为媒,组织举办黄河国际人才周、“创业东营·共赢未来”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持续擦亮“黄河入海·才聚东营”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