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培训跟着产业走、围着就业转—— 荆楚“技”绘新图景
197864368073877913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10-16

“人员撤离,准备起飞!”湖北十堰市茅箭区大川镇,无人机“飞手”贾和意轻推摇杆,一架黑色无人机腾空而起,掠过层层林海。实时传回的数据,正流向区林业局监测大屏。

谁能想到,今年38岁的贾和意,一年前还是一名围着空调外机打转儿的维修工:“是技能提升,让我拥有了全新的职业方向!” 

贾和意的转型,正是湖北推进“培训跟着产业走、围着就业转”实践的生动缩影——通过开展项目化培训、实行差异化补贴、推动深层次产教融合,让劳动者学得精准、证书过硬、前途光明。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湖北技能人才总量达1054.97万人次,高技能人才占比32.53%。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补贴性技能培训超338万人次。

项目化培训破解“学用脱节”难题

一边是群众“盼就业”,一边是企业“愁招工”。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部分技能培训与产业脱节、与需求错配。

如何破题?湖北的回答铿锵有力:力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

“嗒嗒……嗒嗒……”9月的武汉,华为·华夏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内,45名学员指尖飞舞,一个个流畅的搜索栏、清晰的导航布局在电脑屏幕上逐渐成型。

23岁的王俊康就是其中一员。今年6月,刚从荆州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在实习中接连受挫:“空有理论知识,面对真实的系统开发任务,连个像样的APP页面都搭不起来。”

转机出现在湖北省人社厅与华为联合举办的鸿蒙就业训练营——一个为期12天的项目化培训,讲师均为鸿蒙系统开发一线的资深从业者,直接带领学员模拟项目开发、攻克跨设备协同难题等。学员通过考核,还能获得“含金量”十足的鸿蒙认证。

“学的全是企业最实用的东西!”入营第4天,王俊康已能独立设计APP页面框架,他兴奋地形容自己“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

对这类技能人才,企业亦期盼已久。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华中区域负责人陈冲,带着10多个岗位需求赶来“抢人”:“学员来了就能上手,我们省心,他们也少走弯路。”

据了解,开营前,已有五六家企业带着20多个相关岗位“虚位以待”,涵盖开发、测试、运维等多个领域。

从先行先试到全面铺开,截至目前,湖北各地组织开展项目化培训班次400多个,在培人数2万余人,成效喜人。

在枣阳市,就业训练中心联合湖北欧阳聚德汽车有限公司,推出“订单式+项目化”焊工技能培训,学员结业即上岗,平均月薪增长1200元,企业焊接合格率也提升至96.5%。

在钟祥市,政府定标准、企业提需求、学校育人才,三方协作开展工业机器人、养老护理等项目化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530余人,取证率86%,就业率超过90%。

实践充分表明,项目化培训不是孤立的知识灌输,而是针对真实岗位的技能冲刺。专家表示,“项目化培训的核心在于,将培训视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运营,从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到实训操作,都紧密围绕一个明确的岗位需求展开,目标直指高质量就业。”

差异化补贴引导资源精准配置

襄阳市中博焊接职业培训学校实训车间内,弧光闪烁,焊花飞溅。40岁的李衡刚刚完成一组高压管道焊接练习。

见到记者来访,他摘下面罩、抹了把汗,眼中充满希望:“早就打听好了,企业急缺焊工,学这个有奔头,政府还有补贴!”以前送快递月入几千,如今掌握了高级焊接技能,他的日薪四、五百元起步。

李衡的选择,源于湖北对产业急需紧缺工种的精准“把脉”——线上线下相结合,覆盖企业21万家、570万人次,梳理并公布2025年湖北省急需紧缺技能工种目录。

在此基础上,湖北还创新推出了失业保险技能提升差异化补贴政策,对焊工、电工、养老护理员等纳入目录的急需紧缺工种,补贴标准上浮30%,对理论性强、实操要求不高的“纸笔类”考试工种,补贴标准相应降低,引导劳动者从为取证而考,转向为实用而学。

“以焊工为例,初级工补贴从1000元提高到1300元,中级工从1500元提高到1950元,高级工则从2000元增至2600元。”襄阳市人社局职建科科长刘小溪说。

政策实效立竿见影。2025年上半年,湖北取得急需紧缺工种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人数增长迅速。其中,电工稳居前列,与湖北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度契合,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何进一步提升技能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部门协同,合力更强。

联合住建部门,共育乡村建设工匠;携手医保部门,推进长期照护师培训;联动邮政部门,提升快递员服务效率和专业水平;与广电部门合作,孵化懂直播、会运营的电商达人……湖北打破部门间壁垒,构建协同高效的“大培训”格局,由人社部门牵头,与住建、医保等部门紧密联动、靶向施训,精准对接不同行业的专业技能需求。

深层次融合实现校企双向赋能

走进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十余名学生正模拟工业包装流程,只见机械臂稳稳伸出,依次执行抓取、搬运等一系列指令,动作精准又流畅。

“车间变教室,装置当教具。把技术练扎实了,到企业就能快速上手!”副院长章珂告诉记者,学校建有工业机器人、铁道机车、城轨模拟驾驶等多个模拟真实工业环境的专业实训室,在这里,学生能够掌握设备全生命周期运维技术,快速适配岗位需求。

好口碑,让人才“订单”接踵而至。近年来,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与武汉地铁、中车长江等70余家企业,通过共建订单班、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开展协同育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0%以上。

聚焦产业办教育,湖北各地将产教融合推向纵深,深度合作下,校企早已“亲如一家”。

襄阳科技职业学院与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校中厂”:企业投资千万元,将智能制造生产线搬进了学校实训车间,并按企业标准配置设备、布局场地;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真实订单生产,产品直供市场。“与美利信合作以来,学校年节约耗材费用四五十万元,学生产品废品率从初期的15%降至5%以下。”副院长燕宏干劲满满。

鄂东技师学院牵头成立了“武汉都市圈光电子技工教育联盟”,对接京东方、华星光电等70多家光电子行业企业,在技术研发、开设订单班、人才培训与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近两年输送技能人才500多名,成了光电子行业名副其实的“人才储备库”。

“产教融合的关键,就是让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同频共振。”湖北省人社厅职建处处长孙红兵表示,截至2024年底,湖北80所技工院校与800多家企业,共建300多个实训基地,开设150个订单班,产教融合正从浅层合作迈向深度绑定。

荆楚大地,无数劳动者凭借一技之长,创造人生的无限可能;万千企业倚靠人才引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这生动的图景印证了朴素的道理:只有培训跟着产业走、围着就业转,技能之光才能照进现实,照亮每一位奋斗者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