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巴中讯 (通讯员 许聪)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路径,以区职业中学为核心,探索实践“厂中校、校中厂”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精准开设机械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急需专业13个,为辖区重点企业定向输送技能人才2800余名,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
“厂中校”,推动课堂与车间零距离。引导和鼓励区内重点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参与技能人才培育,挂牌设立“恩阳区职业中学产教融合合作单位”,共建产教融合同盟9个,学校将部分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直接搬到生产一线,开设“企业课堂”。学生定期进入“厂中校”,在企业技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重指导下,使用真实生产设备,参与实际生产流程,边学边做、真岗实练,实现实训环境工厂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过程职业化。
“校中厂”,推动教学与生产深融合。在区职业中学校园内,与合作企业共建具有生产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既组织技能训练,又承接真实生产订单,实行企业化运营管理,将教学项目转化为生产项目,2条电子信息专业生产线先后生产手机15万余台、马达30多万个。同时,将技能考核融入产品质量检验,建成“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9个,培养具有下一代互联网搭建与运维、智能新能源汽车等职业证书技能人才178名。
“双师”流动,推动理论与实操相贯通。建立校企人员互聘互派、双向交流机制,组建专业教科研中心,区职业中学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参与技术研发,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打造“教练型”教师队伍;聘请22名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走进校园承担专业课教学、指导实训、课程教材开发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