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水处理项目金牌选手焦贺铭 心有“定海神针”
4120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1-02-04

2020年12月12日上午,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水处理项目比赛现场,时间还剩最后五分钟。

拆线、连接、通电……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之后,来自同济大学的博士生焦贺铭紧盯显示灯,“亮、亮!”他在心中默念,可是本该亮起的显示灯却迟迟没亮。“难道实验失败了?”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嘀咕。

焦贺铭愣了两秒,立刻转身展开验证实验。果不其然,自己的操作全部没问题,是设备本身出了问题!焦贺铭当即向赛场裁判反映这一突发状况,裁判研判之后,为他加时五分钟。最终,焦贺铭完美地完成了这一模块的比赛。

“我就知道是设备的问题!”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21岁的焦贺铭满脸自信,一头新潮的羊毛卷之下,是一张略显稚嫩的脸庞,一开口却又透出与年龄不太相称的成熟和淡定。“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赛的,不是冲着拿奖,所以心态上比较放松。”他嘿嘿一笑。

沉着应战的背后是过硬的实力和稳定的发挥。水处理技术项目是一个全新的赛项。不仅新,而且杂,要求选手全面掌握机械、化学、生物、电气、自动化和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快速观察、识别、维护、控制和修理供水及废水处理系统的设备,并拟定计划和报告。焦贺铭从2020年9月份开始备赛,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不仅要学习很多新知识,还要与平时的操作训练结合起来,在精准和规范上突进。

“我喜欢一切挑战。”舒缓的语气中,透着不服输的劲头。本科毕业后,焦贺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免试直博资格。成为备战国赛的种子选手之后,他每天在不同的实训基地里穿梭,向各个学科的资深教师请教,着重补齐了电气、机械等相关专业知识短板,通过参加各种晋级赛积累经验,最终过关斩将,代表上海市参加这一项目的角逐。

“五个小时的高度集中精力比赛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虽然头顶“博士”光环,焦贺铭并不敢小觑来自技校的对手,他知道自己在实操方面仍存在不足。以第一模块的比赛为例,选手需要在五小时内完成全部实验内容,包括制备试剂、测定和记录水样指标、准确描述水样外观、计算处理物料消耗成本等,在比赛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比赛时间,避免不规范的操作,争取最好的处理效果。

“人家已经积累了两三年的训练经验,我只有两三个月,操作的熟练度肯定不如他们,在时间的把控上有点吃亏。”焦贺铭说。所以在比赛过程中,不求快、但求稳,成为他的应战法则。

“比赛实际上是模拟了污水处理厂的实操环境,选手要沉着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强大的操作能力,很难脱颖而出。”焦贺铭的教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树平同样认为,水处理项目不仅考验选手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有随机应变、竞技心理等综合素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至关重要。

赛场归来,师徒二人明显感受到,水处理项目入选国赛、世赛,实际上释放出明确的信号: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新产业青睐。“这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启示,不仅要注重跨学科教育,还要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李树平说。

快马加鞭,再度起航。回到学校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焦贺铭着重在实操训练方面给自己“加码”。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从本专业的实验室到校外的实训基地,每天和不同的“水”打交道,在实验装备的一汪浪潮中搏击,他的心中逐渐有了一根“定海神针”——

“比赛万变不离其宗,最终是要靠实力说话,关键在知识、技术、经验的累积。所以摘得金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他语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