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贵州黔东南州 蓝领变“金领” 工人更吃香
4306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1-05-06

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州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本土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锻造了一支拥有15.6万人的技能人才“铁军”,占全州人才资源总量的34%,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驶向“快车道”,为黔东南州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精细化”配套政策,为人才吃下“定心丸”

黔东南州通过“师带徒”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一批传承技艺、技术过硬、有职业道德的技能人才,并将“师带徒”模式正式纳入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出台《黔东南州“三名工程”名人才师带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师带徒活动开展对象有“名厨师、名工匠、名绣娘”等技能人才,规范有关职责和义务,加速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目前共建立大师工作室434个,培育各类人才15000余名,拨付支持大师工作室运行经费420余万元。

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上做“乘除”。2019年,制定《黔东南州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对技能人才的评价评定,摒弃技能人才是“草根”人才的观念,重点考察技能人才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不断加大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评定,2020年度共有8000余名技能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2020年,黔东南州加紧布局规划,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提出《黔东南州拔尖乡土人才培养“双百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大力开展乡土人才培养,重点培养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种养殖能手、乡村骨干等技能类人才,实现重点行业领域技能人才“倍增”,打造具有黔东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化”选拔,赛训结合加速成长

近年来,黔东南州以培养“金蓝领”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举办各类技能赛事,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通过“赛训”结合的方式,以赛促学、学用结合,加速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提升了技能人才的荣誉感、社会认可度和自我价值感。

2019年,黔东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暨2020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分别在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州工业学校、黔东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举办,全州各中职学校选派1344名选手参加10大类52个项目的技能比赛。

“我从小就对美术和手工感兴趣,现在在学校更加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感谢学院的大力支持和老师们的指导,我才能获得名次。”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吴华明在2020年参加了第二届贵州省高校师生文化创意大赛,两件作品获全省二等奖。2020年举办的黔东南州“凯里酸汤”品牌设计大赛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培训活动,收到参赛申请179个,其中,餐饮行业有42名“烹饪高手”报名参赛,推动了“凯里酸汤”区域品牌打造及产业技术创新,激发烹饪类技能人才在酸汤产业领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

“专业化”培养,校企合作双促双赢

黔东南州2012年提出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州内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产业基地和大中型企业,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为企业大力培育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目前,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高级技师200余名、技师800余名,建立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7个,技能大赛训练基地2个。其中,黔东南技师学院引企进校,与凯里公交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1个,凯里市双喜炜益制衣有限公司为该校服装专业培养学生66人,TCL集团、创维集团等企业在学校新建的实训楼建设了4个专门化的实训室,用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培训。

“我们中国旅游集团公司也在对接黔东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现在贵州是旅游大省,青山绿水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我们特别需要旅游方面人才,来我们公司工作,我们会提供条件不错的职工宿舍,工资待遇同类比较算高的。”很多企业都纷纷向州内各职业院校抛出了“橄榄枝”,技能人才成为各家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黔东南州坚持以“招生即招工”的模式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校企合作的契合度和吸引力。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与上海汽车集团、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式”培养协议。在上海汽车集团实习学生月收入超4000元,在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实习学生月收入超5000元。毕业后在企业正式就业的学生,月收入再增加1000元。与此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在企业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

同时,州级组织和人社部门定期召开人才座谈会,邀请州内重点企业负责人、州职院、县(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优秀高技能人才代表就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不断促成校企合作与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