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形势新任务——四论学习贯彻《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25-11-05
1985976362254581762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既要立足新形势明确“怎么看”,又要根据新挑战确定“干什么”“怎么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和现实任务,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为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底气和决心。

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怎样的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

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促进城乡统筹。城镇化的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这种快速的人口流动变化,对有效保障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和更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带来新的挑战。社会保障制度要适应农民工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要统筹发展和衔接,地区间基金收支要适应劳动力流动不平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与人口变化之间关系紧密,尤其是养老保险直接关系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基本保障。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抚养比的变化上。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为5∶1,2024年为2.8∶1。这就需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统筹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改善大龄劳动者、低龄老年人口和女性等群体的就业环境,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切实稳定和提高劳动参与率。

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需要推进制度创新。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相关从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未签订劳动合同,呈现出劳动关系灵活、人员流动快、收入不稳定等许多新的特征。对传统的以劳动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制度来说,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顺应就业格局发生的明显变化,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保权益维护,已经成为必须解答好的一道重要民生考题。

适应数字化时代新要求,需要提升治理服务水平。我国已加速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时代,对民生建设、社会保障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数字政府建设要求不断提升社会保障领域数字治理能力,应当加大社会保障领域数字化改革力度,形成用数据服务、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决策的机制,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打造社会保障数字治理新模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数字化时代的公共服务有了更高期待,要求主动适应群众需要,摸清群众利益诉求,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着力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包容性、适应性,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领域数字化便民服务水平,避免扩大数字鸿沟,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人民。

形势决定工作任务和方法。在目标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就是将所有群众纳入保障范围,“统筹城乡”就是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公平统一”就是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性和制度刚性约束,“安全规范”就是确保基金安全和制度规范运行,“可持续”就是确保制度长期稳健运行,“多层次”就是满足群众多样化保障需求。在原则要求上,强化系统观念,既准确把握各保障项目之间、每一个保障项目的内部政策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推动全链条全方位的统筹衔接和协调推进,又增强国家层面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性和规范性,确保形成整体合力、提升综合效能;树立战略眼光,充分认识社会保障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增强风险意识,既时刻绷紧风险防范的“弦”,坚决避免社会保障领域风险向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传导,又提前研判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健全风险防控制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党中央关注的问题、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和影响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解难题破新题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政策制度;拓宽国际视野,既了解、掌握、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做法,运用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之中,又汲取一些国家的教训,警惕和避免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守正创新,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环境,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统筹考虑中长期目标任务,汲取国际经验教训,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必将不断书写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篇章。(本报评论员)


首页 综合动态
准确把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形势新任务——四论学习贯彻《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
1985976362254581762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25-11-05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既要立足新形势明确“怎么看”,又要根据新挑战确定“干什么”“怎么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和现实任务,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为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底气和决心。

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怎样的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

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促进城乡统筹。城镇化的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这种快速的人口流动变化,对有效保障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和更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带来新的挑战。社会保障制度要适应农民工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要统筹发展和衔接,地区间基金收支要适应劳动力流动不平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与人口变化之间关系紧密,尤其是养老保险直接关系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基本保障。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抚养比的变化上。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为5∶1,2024年为2.8∶1。这就需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统筹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改善大龄劳动者、低龄老年人口和女性等群体的就业环境,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切实稳定和提高劳动参与率。

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需要推进制度创新。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相关从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未签订劳动合同,呈现出劳动关系灵活、人员流动快、收入不稳定等许多新的特征。对传统的以劳动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制度来说,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顺应就业格局发生的明显变化,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保权益维护,已经成为必须解答好的一道重要民生考题。

适应数字化时代新要求,需要提升治理服务水平。我国已加速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时代,对民生建设、社会保障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数字政府建设要求不断提升社会保障领域数字治理能力,应当加大社会保障领域数字化改革力度,形成用数据服务、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决策的机制,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打造社会保障数字治理新模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数字化时代的公共服务有了更高期待,要求主动适应群众需要,摸清群众利益诉求,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着力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包容性、适应性,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领域数字化便民服务水平,避免扩大数字鸿沟,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人民。

形势决定工作任务和方法。在目标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就是将所有群众纳入保障范围,“统筹城乡”就是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公平统一”就是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性和制度刚性约束,“安全规范”就是确保基金安全和制度规范运行,“可持续”就是确保制度长期稳健运行,“多层次”就是满足群众多样化保障需求。在原则要求上,强化系统观念,既准确把握各保障项目之间、每一个保障项目的内部政策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推动全链条全方位的统筹衔接和协调推进,又增强国家层面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性和规范性,确保形成整体合力、提升综合效能;树立战略眼光,充分认识社会保障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增强风险意识,既时刻绷紧风险防范的“弦”,坚决避免社会保障领域风险向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传导,又提前研判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健全风险防控制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党中央关注的问题、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和影响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解难题破新题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政策制度;拓宽国际视野,既了解、掌握、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做法,运用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之中,又汲取一些国家的教训,警惕和避免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守正创新,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环境,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统筹考虑中长期目标任务,汲取国际经验教训,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必将不断书写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篇章。(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