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2024年,西部首个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在重庆市北碚区揭牌成立,人才港作为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核心载体投入运营;今年3月,北碚区与西南大学签订深化校地合作协议,4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现场签约入孵;5月,西南大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正式启动,900余台套、总价值近6亿元的设备实现校内外“一网预约”,对外共享率从11%提高到了25%……这些平台的搭建、成果的转化,正是重庆市北碚区推进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北碚区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禀赋,梳理痛点难点,找准科技创新这一着力点,深化校地合作,打破壁垒,优化重构工作流程,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资源共享,全力打造高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样板。
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拓展校地合作覆盖面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北碚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
北碚区迭代升级校地合作,与属地高校西南大学签订“1+9”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人才培育、创新创业等领域55个具体合作事项。整合校内职能部门权责,西南大学科学中心、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组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实现校地高效协作。校地共建“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构建“人才港+产研院”产业孵化模式,出台《支持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措施》,孵化载体科研成果与校内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去年以来,孵化大学生团队151个,推动高校成果转化181项、成交额超1.4亿元,核心孵化载体使用率从25%提升至90%,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成效排名重庆市第一。
破解难题、全程“陪跑”,夯实项目孵化硬支撑
“当时的代加工厂在区外,距离技术核心人员的实验室400公里,往返一次代价很高,技术经理人通过牵线搭桥为我们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并争取上百万元建设资金,在专家居住地就近建立黄精中试平台,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重庆五方本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罗强说。该项目依托高校人才科研成果,研发生产黄精果脯、黄精茶、黄精膏等多个系列产品,不仅接到了代加工订单,同时也在孵化自有品牌。
围绕人才事业支撑,北碚区破解高校人才成果不会转、不敢转这一难点堵点,整合多方力量,集聚合作技术经理人、投资经理人等陪跑队伍40余名,技术转移、金融等专业机构20余家,全程陪伴人才创新创业,让创新不孤单,让创业变简单。在“陪跑”力量加持下,累计促成“陪跑”合作102单、签约金额1.8亿元,“抗疲劳合金材料”“魔芋加工关键技术”等21项成果获重庆市科技奖,孵化“智能座舱”“3D打印固态电池”等高层次团队在内的项目39个,骅塬汇创等15家企业获批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北碚区积极支持“陪跑”队伍发挥作用,除给予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经理人现金支持外,还将服务人才的人才也定义为优秀人才,纳入地方人才计划管理服务。“我从来没想到我们做技术转化的,还有机会获评人才计划,享受文旅休闲等一系列服务。”获评“缙云英才”的北碚区优秀技术经理人、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营部部长暴志越说。
数字赋能、精准供给,营造人才服务软环境
“我们公司已与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实现合作,利用锻造加工开展汽车轻量化部件的研究科研攻关。该项目获市级科研项目立项,企业总经理也有幸受聘为学院产业副院长。”重庆市和胜金属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丽玲提到与科研团队的合作,信心满满。
围绕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北碚区线下打造“智汇北碚”人才品牌交流活动,线上依托“渝才荟”配置科创成果转化服务专区,发布人才前沿技术(产品)156项、技术攻关需求59条,贯通“人才点单、系统接单、服务办单、即时评单”服务需求响应流程,高效办理人才需求服务320件次。设立2亿元绵碚人才产业基金,组建1.3亿元创新创业孵化基金,联合金融机构出台“增信贷”等创新性金融产品,帮助中科光智、多敏生物等27个初创型项目获近亿元融资,为科技企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