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江苏省扬州市职业大学高邮湖校区的实训教室里。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们围在绣绷前,手中彩丝在针下交错,一幅幅醒狮、荷花绣品初显雏形。全国劳动模范、扬州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站在一旁,指尖轻捻丝线,耐心纠正针法,眼中满是对非遗传承的期许——这位从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走出的绣娘,用一根绣花针串联起技艺传承、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
执针破茧,匠心打磨人才底色
1982年出生的莫元花,与乱针绣的缘分始于父亲莫学春。20世纪80年代,退伍返乡的莫学春远赴常州拜师,将几近凋零的乱针绣技艺带回鲁垛镇,创办了当地首家乱针绣作坊。“小时候总见父亲和绣娘们在绣绷前忙碌,那时不懂这针线里的门道,直到19岁那年,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莫元花回忆,2001年,她放弃外企工作机会回乡学绣,起初却因“针不听使唤”屡屡被扎,一个月后便打了退堂鼓。
“一技傍身是一辈子的饭碗,更是文化的根。”父亲的劝说让莫元花重新拿起绣花针。这次,她收起浮躁,白天站在绣娘身后“偷师”,记下每一种针法的起落;夜晚自学绘画、钻研色彩理论,常常对着一幅作品琢磨到深夜。为练“劈丝”,她将一根丝线反复拆分,从8丝到32丝,再到细如发丝的128丝,手指被针扎破是常事,伤口结痂了就贴块创可贴继续练。“最难忘的是那两年,白天解不开的针法难题,夜里竟会在梦里找到答案,醒来就赶紧开灯实践。”凭着这份执着,莫元花用两年时间通过了乱针绣资深传承人陈竹青的考验,成为其关门弟子。
此后,她并未止步。2013年,为突破技艺瓶颈,莫元花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学习将油画技法融入刺绣。在名师指导下,她创新研发“16系环节操作法”,解决了传统刺绣在人物表情、毛发质感上的表现难题,其作品《丝路》《繁花似锦》多次斩获“中国原创·百花杯”大奖,走向国际舞台。
引线成网,以才带产激活乡村动能
“一人会不如众人会,一门技艺要变成一群人的生计。”成为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后,莫元花最牵挂的,是鲁垛镇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题。2006年起,她免费开办乱针绣技能培训班,厂房不够就加盖实训车间,手把手教妇女们劈丝、走线。“学好技术不仅能创收,更能挺直腰杆。”她常对学员说。
农妇王秀兰的命运转折,是莫元花“以技育才”的缩影。丈夫残疾致贫的王秀兰,经三年培训成长为三级绣工,不仅还清债务、购置新房,还成了培训班的“助教”。如今,莫元花已带动全县近4000名妇女加入绣娘队伍,其中不少人能独立完成藏品级作品。为让技艺传承更系统,她建立职工技能等级评定体系,将32种针法拆解为可量化模块,采用“主创+分工”模式——资深绣工负责核心画面,普通绣娘完成基础铺色,让生产效率提升20倍,也让更多新手快速成长。
在她的推动下,鲁垛镇从家庭小作坊发展为“中国乱针绣之乡”:30多家刺绣企业入驻乱针绣产业园,年产值达3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她开通抖音直播间,口罩、睡衣等文创产品单场销售额突破50万元,“非遗+电商”的模式让传统技艺接上“数字地气”;在扬州市职业大学设立非遗课程,让乱针绣的“人才梯队”从乡村延伸至校园。
持针建言,畅通乡村人才成长路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田秀才’,不能让他们因职称评定卡了脖子。”作为连续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莫元花的履职清单里,“人才保障”始终是核心议题。她调研发现,许多扎根一线的绣娘、工匠实践经验丰富,却因不善撰写论文难以评职称。为此,她提出“为乡土人才开设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的建议,很快得到江苏省相关部门响应——下乡调研后,当地为非遗传承人、农村实用人才量身定制评审标准,让更多“手艺人”获评专业技术职称。在她的推动下,宝应县成立乱针绣协会,鲁垛镇政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政府搭台、人才唱戏”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
“守住技艺,更要守住文化自信的根脉。”莫元花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证明:人才不必远走他乡,扎根基层同样能发光发热;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有人才传承、有产业支撑,便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引擎”。未来,随着宝应县持续深化乡土人才培育,这根小小的绣花针,必将绣出更多人才与乡村共成长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