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云阳工业园区,三峡云海药业正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攻克大红袍橘类陈皮、橘红、川佛手等道地药材良种繁育技术,该企业生产的“还少胶囊”“百癣夏塔热胶囊”等系列产品正通过川渝医药渠道覆盖全国30余个省份,仅在四川市场占比就超过10%。这是重庆市云阳县依托在川高校智力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云阳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坚实步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近年来,重庆市云阳县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持续强化人才引领、深化区域协作,推动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近三年累计引进成渝地区高层次人才团队31个,签订科技合作协议65项,联合开展技术攻关130余项,推动重点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10%,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636.3亿元。亮眼数字的背后,是一场以人才协同为引擎、区域合作为路径的深刻变革。
建站连线,人才活水贯通区域协作脉络
“过去想听乡音、叙乡情,总缺一个平台。如今有了外联服务中心和人才工作站,就像建起了一座‘家乡院坝’,不仅解了乡愁,更为我们参与家乡建设搭起了桥梁。”云阳成都商会会长感慨道。
以乡情为纽带,云阳依托在川外联服务中心设立人才工作站,延伸工作触角、拓展合作网络。目前,已登记建档云阳籍在川优秀人才293名,邀请23名在川学者加入“百名专家顾问库”,推动“乡愁资源”向“发展智库”转化。建站以来,已有28名云阳籍在川专家教授通过人才工作站与家乡连线合作,带动57名非云阳籍在川高层次人才和云阳80余个乡镇街道、重点企业开展农林牧渔、工业制造、文旅开发等方面智力合作项目132项。
校地联动,智力嫁接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要用好咱们天然竹林的优势,模仿野生竹荪的生长环境,把控好间距、土壤、光照、覆盖物等影响因素,这样种出来的竹荪才好。”在桑坪镇桑坪社区竹荪基地,“土专家”毛凤玲正向村民传经送宝。
依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建立的“所地共建”机制,桑坪镇构建起“专家+农技员+乡土人才”的三级帮带体系,累计培育菌业技术骨干36名,开发推广林下竹荪套种、菌类轮作等高效生产模式,实现引进一个团队、培育一支队伍、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发展路径,达成“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此外,云阳与西华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华西医院等在川院校机构建立专家资源共享机制,“线上答疑+线下实训”精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300余人次,共建7个试验田与示范基地,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实现人才工作从“外部输血”向“自主造血”转变。
区域融通,协同创新构筑开放发展格局
“区域协同的本质是创新协同。”云阳县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云阳不断拓展区域发展“朋友圈”,与射洪市、金堂县缔结友好城市。渠马镇与金堂县土桥镇围绕黑花生产业构建供种、组织、认证全链条合作机制,种植规模突破5000亩,产品获绿色A级认证,并通过线上直播引流+线下统销配送模式实现销售5000余单,村集体增收超50万元,8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
随着“万达开云”协同创新示范区共建协议落地落实,“万达开云”科创走廊加速构建,目前已凝练技术需求457项,联合推介科技成果300余项,完成转化46项。“中国复眼”二期、恐龙地质公园(一期)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科技型企业分别从2019年的6家、115家增长至43家、579家,区域协同的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