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潮州讯 (通讯员 潮组轩)近日,走进广东潮州市古城牌坊街,国家级潮绣传承人正指导年轻学徒穿针引线,绣品上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折射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近年来,潮州实施“非遗青蓝人才行动”,通过制度创新、梯队培养、产业赋能构建科学非遗传承体系,培养非遗传承人才,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绽放新光彩。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7人。
“潮绣始于唐代,属我国四大名绣中的粤绣门派,以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著称。2006年,潮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做好非遗的传承保护,让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构建非遗传承人才梯队十分必要。”
全市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机制,实施年度评估考核管理机制,并配套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补助激励政策,对于新列入国家级、省级的非遗传承人,在中央或省财政资助的基础上,给予配套补助,对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资金补助,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建非遗人才示范工作室12个,以“师带徒”传承培养模式推动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徒3200余人,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从院校教育入手,探索地校合作培养等现代教育新模式,积极与5所高校职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培养,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科研工作,近两年累计培养学生超过5000人次。推进非遗与中小学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在全市60所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培育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引导非遗传承人参与“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通过建设制茶非遗工坊等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累计开展技艺培训40余场、培训近3200人次,有效促进当地就业增收。